【史學●鹽寮遺址】
壽豐‧鹽寮遺址,根據2004年出版的考古遺址普查資料記錄,遺址位於花蓮縣壽豐鄉鹽寮村南方,於台11線公路西側之緩坡海階沙地,經緯度為東經121°35’18”、北緯23°51’49”(劉益昌等2004:1506-SFYL-1)。
本遺址最早於日治時期由花蓮港公學校教師後藤豐明所發現,後來於1988年邱敏勇(1990:58-64)進行地表調查,並記錄有當地人士王天送所採集之標本,陶器主要為罐形器,有的陶器帶有矮圈足及把手,外表主要為紅黃色,亦有呈黃、黃紅、紅褐、紅、淺紅等色之陶片,陶器表面皆經過拍打抹平,僅約11%之陶片有紋樣,主要為繩紋,另有凹弦紋,石器方面則有斧鋤形器、錛形器、鑿形、鏃形器、矛形器、刀形器、鐮形器、刮削器等。
其後亦陸續有學者進行過調查研究,黃士強等(1989:35)、王天送(1992:266)、連照美、宋文薰等(1992:141)、黃士強等(1993:346)、劉益昌等(2004:1506-SFYL-1)皆有調查記錄之,部份報告中直接稱之為鹽寮遺址。
壽豐‧鹽寮遺址最早的發掘工作是由陳有貝與吳佰祿所進行,於1990年3月8日至9日間,在遺址上發掘了一個探坑,除了陶、石遺留的發現外,主要確立了粗繩紋陶層、細繩紋陶層、素面陶層由早到晚近的層位序列(陳有貝1991:36-39)。
之後,因台十一線拓寬工程之環境影響評估及搶救發掘,葉美珍等於1992-1995年間陸續進行地表調查與考古發掘之相關工作(劉益昌等2004:1506-SFYL-3)。
由於1992年之後陸續的發掘工作所進行之發掘面積較大,出土資料相對較多,故本文以葉美珍《花崗山文化之研究》(2001:30-73)一書中所記錄之資料進行說明,發掘中除了明顯的文化層外,還有礫石結構與墓葬出土,前者推測可能與當時人居住之生活區有關,墓葬則為甕棺葬,被研究者認為是花崗山文化的特徵之一;
在出土遺留方面,有打製石斧、石錛、石鏃、石刀、網墜、石杵、石槌等生業工具,反映出此遺址之基本生業方式包含有掘地、伐木、木質加工、打獵、捕魚、穀類採收及加工等,還有砥石、石鋸、石子尖器、石片器等製作石器之工具以及石環、玦形耳飾、墜飾等裝飾品,在陶器方面主要為典型紅彩陶器,器形包涵有罐形器、缽形器、瓶形器、豆形器、碗形器、杓形器、杯形器等,還有陶蓋與陶紡輪,其中部份陶容器上帶有把手,研究者視其獸形把手與魚尾形把手為花崗山文化之另一項特徵;
在生態遺留部份,則出土有豬、鹿、犬、羌、鼠、蛇、鳥、魚等動物之骨、牙或角等部位之遺留,其中部份被用來製為角尖、骨尖器、鋸齒狀骨器、牙尖器、骨飾、骨管等遺物以供當時人使用。
在遺址年代方面,曾以一件人骨與三件獸骨進行定年,絕對年代資料分別為5650±110B.P.、2953±78B.P.、4605±75B.P.、2846±82B.P.,研究者認為文化性質應屬於花崗山文化,較可能且合理的年代應為3000年至1500多年以前(葉美珍2001:96-97)。
本遺址早期因有繩紋陶的發現,而被認為屬於大坌坑文化的範疇(連照美、宋文薰等1992:141;
黃士強等1993:346),然在花崗山文化正式被提出後(葉美珍2001),則被歸屬於其中,不過同時期臺灣東部亦有卑南文化與麒麟文化的存在,且部份定年資料也有相似的年代,其中的關係則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40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