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是由宋文薰與連照美共同命名,認為其與另一不同系統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卑南系統的文化」,至少在臺灣東海岸的有一段時期並存流行過(宋文薰1980:133-135)。
麒麟文化主要的概念來自於「巨石文化」的研究,但不同於過去日本學者所認定的「巨石文化」,宋文薰在〈臺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1976)一文中提到:以目前的資料而言,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包括可能平行發展的兩大系統。
一為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脈東面山麓邊緣的巨石文化,其最大特色是由岩棺、石壁、巨石石柱、單石、石像、有孔石盤等所組成,可能與祭祀有關的整套巨石構築。
發掘臺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所得的一個碳十四年代:3060±280B.P.,可代表這一文化盛期的年代。
該文化完全不見於臺灣其他地區,而在中國南部也未見有類似文化的出現。
(引自宋文薰1980:133)在時間上則認為麒麟文化可向前延伸到5000B.P.與大坌坑文化接軌(李坤修、葉美珍2001:90)。
在接續的研究中,由於時空背景與出土遺物的相似性,麒麟文化與卑南文化二者的關係為學者主要討論的議題之一,部份學者認為其為同一文化下的不同二個地方相(郭素秋1995;趙金勇1994;黃士強1991;朱正宜1990);
另外,則有學者認為二者屬於二個不同的文化範疇(劉益昌2000;葉美珍;1997劉益昌等1993)。
不過,近來有學者認為回到「巨石文化」的角度來看,或許麒麟文化僅能做為其中的一個類型,而不能涵蓋「巨石文化」的全部(李坤修、葉美珍2001:25-116)。
而關於麒麟文化典型遺址的特質包括以下幾點:1.至少出現巨石要素中的任一類。
2.遺址一般選擇較高的海階近山之處,甚至在山頂上。
3.陶器以紅褐色的素面陶,也就是C/P-I、C/P-II為多,罐、缽、豆、碗為其主要器形,常見有把手,豎把、橫把都有,豎把之上見有捺點紋裝飾。
部分遺址出現少量繩紋陶。
4.石器多打製石鋤,常見一面帶有石皮。
錛、鑿、鏃等類器物常見玉或蛇紋岩製品。
(劉益昌2000:144-151)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32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