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縱隔氣腫】
拼音
zònggéqìzhǒng
英文參考
mediastinalemphysema
疾病代碼ICD:J98.5
疾病分類呼吸內科
疾病概述縱隔氣腫(mediastinalemphysema)指氣體在縱隔的結締組織間隙內聚積。
該癥多見于新生兒和嬰幼兒,文獻報道發病率自0.04%~1%不等;
成人亦不少見。
成人男性發病多于女性。
臨床表現危重,嚴重呼吸困難,煩躁不安,意識模糊甚至昏迷,發紺明顯,若不及時搶救可很快危及生命。
嚴重者皮下氣腫可蔓延至面部、胸部、上肢,甚至蔓延至腹部和下肢。
皮膚黏膜發紺,呼吸困難。
疾病描述縱隔氣腫(mediastinalemphysema)指氣體在縱隔的結締組織間隙內聚積。
癥狀體征縱隔氣腫的癥狀輕重不一,主要與縱隔氣腫發生的速度、縱隔積氣量的多少、是否合并張力性氣胸等因素有關。
少量積氣患者可完全無癥狀,僅于胸部X線片上見縱隔氣腫的征象。
積氣較多、壓力較高時,患者可感胸悶不適,咽部梗阻感,胸骨后疼痛并向兩側肩部和上肢放射。
縱隔內大量積氣或合并有張力性氣胸者,臨床表現危重,嚴重呼吸困難,煩躁不安,意識模糊甚至昏迷,發紺明顯,若不及時搶救可很快危及生命。
體格檢查可發現頸部皮下氣腫,嚴重者皮下氣腫可蔓延至面部、胸部、上肢,甚至蔓延至腹部和下肢。
皮膚黏膜發紺,呼吸困難。
病情嚴重者血壓下降,脈搏頻數。
頸靜脈怒張。
心尖搏動不能觸及,心濁音界縮小或消失,心音遙遠,約半數患者可于心前區聞及與心搏一致的喀噠聲(Hamman征),以左側臥位時較為清晰。
并有張力性氣胸者尚可見相應體征。
疾病病因肺泡壁破裂、縱隔內氣道破裂、食管破裂、腹腔氣體進入縱隔、頸部氣體進入縱隔,尚有部分縱隔氣腫患者臨床不能確定其氣體來源部位及病因。
病理生理根據縱隔內氣體的來源部位可將縱隔氣腫的發病機制歸納為以下幾類:1.肺泡壁破裂所致的縱隔氣腫肺泡壁因肺泡內壓急劇上升或因其他疾病而發生損傷破裂即可導致氣體由肺泡內進入肺間質,形成間質性肺氣腫;
氣體再沿肺血管周圍鞘膜進入縱隔。
常因同時有臟層胸膜損傷而合并自發性氣胸,但亦可見僅有縱隔氣腫者。
常見原因如用力劇咳或吸氣后用力屏氣致肺泡內壓劇增,哮喘急性發作時氣流嚴重受限致肺泡內壓劇增(尤其常見于兒童),機械通氣使用不當致氣道壓過高,張力性氣胸時過高的胸腔內壓亦可使鄰近肺組織肺泡內壓劇增致肺泡破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等疾病致肺泡壁破壞,閉合性胸部外傷因外部剪切力致肺泡壁損傷等。
2.縱隔內氣道破裂所致的縱隔氣腫最常見于胸外傷患者,亦有少數氣管腫瘤并發縱隔氣腫的報道;
纖支鏡檢查可因操作過程中患者劇咳或用于憋氣導致肺泡壁破裂而發生縱隔氣腫,亦可因活檢時損傷氣道壁而使氣體由氣道破口進入縱隔。
3.食管破裂所致的縱隔氣腫包括劇烈嘔吐致食管破裂,食管外傷,內鏡檢查損傷食管,食管痙攣阻塞而致近端破裂,異物損傷食管,食管癌腫瘤組織壞死,食管手術后瘺等。
4.頸部氣體進入縱隔如氣管切開術后、甲狀腺手術后、扁桃體切除術后等,空氣自頸部創口進入皮下組織聚積,沿頸深筋膜間隙即可進入縱隔內。
5.腹腔氣體進入縱隔胃腸穿孔、人工氣腹術等,腹腔內氣體可沿膈肌主動脈裂孔和食管裂孔周圍的疏松結締組織進入縱隔。
診斷檢查診斷:根據有誘發縱隔氣腫的有關疾病史,有呼吸困難和胸骨后疼痛等癥狀,應考慮縱隔氣腫的可能性;
若尚有頸部和胸部皮下氣腫、頸靜脈充盈等體征,則應高度懷疑本癥,并行胸部X線檢查以明確診斷。
實驗室檢查:目前尚無相關實驗室檢查資料。
其他輔助檢查:胸部X線檢查對明確縱隔氣腫的診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于后前位胸片上可見縱隔胸膜向兩側移位,形成與縱隔輪廓平行的高密度線狀陰影,其內側與縱隔輪廓間為含氣體的透亮影,通常在上縱隔和縱隔左緣較明顯,上述征象應與正常存在的縱隔旁狹窄的透亮帶(Mach帶)相區別,其鑒別要點在于Mach帶的外側并無高密度的縱隔胸膜影。
此外,部分患者尚可在胸主動脈旁或肺動脈旁發現含氣透亮帶。
嬰兒當縱隔內氣體量較多時可顯示胸腺輪廓。
縱隔氣腫在側位胸片上表現為胸骨后有一增寬的透亮度增高區域,將縱隔胸膜推移向后呈線條狀陰影,心臟及升主動脈前緣與胸骨間距離增大。
X線檢查尚可清晰地顯示同時存在的氣胸以及下頸部和胸部皮下氣腫。
胸部CT檢查:胸部CT因不受器官重疊的影響,對縱隔氣腫顯示較清楚,尤其是當縱隔內積氣量較少,后前位胸片易于識別。
鑒別診斷應注意與其他可以引起胸痛、呼吸困難、發紺等癥狀的疾病相鑒別。
治療方案縱隔氣腫的治療關鍵在于采取積極措施控制原發疾病,如控制哮喘發作以緩解氣流受限,對外傷所致氣道損傷應及早進行手術治療。
對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的縱隔氣腫應立即拆除皮膚和皮下組織縫線,使氣體可外溢。
對合并氣胸的縱隔氣腫患者應盡早施行胸腔閉式引流術,許多患者隨著胸腔內壓力下降,縱隔氣腫的程度亦可明顯減輕。
對縱隔氣腫本身應根據積氣量多少和臨床癥狀輕重決定治療方案。
對積氣量少,癥狀不明顯者不需特殊治療,氣體在1~2周內常可自行吸收。
對積氣量大,壓力高,致使縱隔器官受壓出現呼吸循環障礙者,可經胸骨上切口行排氣減壓術。
伴有大量皮下氣腫者可行多部位針刺排氣或小切口排氣。
酌情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或控制感染。
并發癥合并氣胸。
預后及預防預后:縱隔內大量積氣或合并有張力性氣胸者,臨床表現危重,嚴重呼吸困難,煩躁不安,意識模糊甚至昏迷,發紺明顯,若不及時搶救可很快危及生命。
預防:積極治療原發病。
流行病學該癥多見于新生兒和嬰幼兒,文獻報道發病率自0.04%~1%不等;
成人亦不少見。
成人男性發病多于女性。
引用:http://big5.wiki8.com/zonggeqizhong_3620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