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皮下急性蜂窩織炎】
拼音
píxiàjíxìngfēngwōzhīyán
疾病分類普通外科
疾病概述急性蜂窩織炎是指疏松結締組織的急性感染,多與皮膚、黏膜受傷或有其他病變有關。
病菌多為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或其他型鏈球菌等。
臨床表現:一般性皮下蜂窩織炎患者可先有皮膚損傷,或手、足等的化膿性感染。
患處腫、痛、表皮紅,紅腫邊緣界限不清楚,指壓后可稍褪色。
病變部位近側的淋巴結常有腫痛。
病變加重擴大時,皮膚可起水皰或破潰出膿。
常有惡寒發熱和全身不適。
新生兒皮下壞疽病變多在背、臀部等經常受壓處,皮膚壞死時呈灰褐色或黑色,并可破潰。
老年人皮下壞疽背部或側臥時肢體著床部分有大片皮膚紅、腫、疼痛。
頜下急性蜂窩織炎局部表現紅、腫、痛、熱,全身反應較重。
因迅速波及咽喉而阻礙通氣,甚為危急。
起源于面部者,局部表現紅、腫、痛、熱,全身反應較重。
治療:一般先用青霉素或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疑有腸道菌類感染時加甲硝唑。
局部處理:一般性蜂窩織炎的早期可用中藥敷貼;
但若病變進展,或是其他各型皮下蜂窩織炎,都應及時切開引流。
對產氣性皮下蜂窩織炎病人必須隔離。
疾病描述急性蜂窩織炎是指疏松結締組織的急性感染,可發生在人體各部以下所述是在皮下的本病。
癥狀體征由于病人的機體條件、受感染的原因和病菌的毒性可有差異.臨床上本病可分為下列類型。
(1)一般性皮下蜂寓織炎病人先可有皮膚損傷.或有手、足等部位的化膿性感染。
發生本病時常有惡寒發熱和全身不適;
患處腫脹疼痛,表皮發紅、指壓后可稍褪色,紅腫邊緣界限不清楚。
病變部位近側的淋巴結常有腫痛,例如前臂有蜂窩織炎時腋窩淋巴結腫痛,面部有蜂窩織炎時頸部淋巴結腫痛。
病變加重擴大時,皮膚可起水泡,一部分變成褐色,或破潰出膿;
病人體溫更增高或過低,還可有意識失常等癥狀。
(2)新生兒皮下壞疽新生兒的皮膚柔嫩,護理疏忽致皮膚沾污、擦傷等,金黃葡萄球菌等侵入皮下組織就會造成本病。
病兒發熱、不進乳、不安或昏睡,全身情況不良。
病變多在背部、臀部等經常受壓處。
初起時皮膚發紅、質地稍變硬。
繼而,病變范圍擴大,中心部分色變暗變軟,觸之有浮動感,有的可起水泡;
皮膚壞死時變成灰褐色或黑色,并可破潰。
(3)老年人皮下壞疽病人以男性居多。
常見病前曾洗澡,長時間浸泡于熱水并擦身,然后隨便裸體躺在池邊或長凳上休息。
事后發生本病,病菌多為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病人寒戰發熱,全身不適乏力。
背部或側臥時肢體著床部分有大片皮膚紅、腫、疼痛。
繼而,皮膚變為暗灰色,知覺遲鈍,觸之有波動感,穿刺可吸出膿性物。
全身癥狀加重,可有氣急、心悸、頭痛、煩躁、譫妄、昏睡等。
(4)頜下急性蜂窩織炎感染可起源于口腔或面部。
起源于口腔等多為小兒,因迅速波及咽喉而阻礙通氣(類似急性咽峽炎),甚為危急。
病兒有高熱,不能正常進食,呼吸急迫;
頜下腫脹明顯,表皮僅有輕度紅熱,檢視口底可見腫脹。
起源于面部的頒下蜂窩織炎,局部表現紅腫痛熱,常向下方蔓延,全身反應較重;
感染累及頸闊肌內結締組織后,也可阻礙通氣和吞咽。
(5)產氣性皮下蜂窩織炎發生在皮膚受損傷后,病菌是厭氧菌,如腸球菌、兼性大腸桿菌、擬桿菌、兼性變形桿菌或產氣莢膜梭菌。
炎癥主要在皮下結締組織,末侵及肌肉層,不同于氣性壞疽(產氣莢膜梭菌肌炎為主)。
初期表現類似一般性蜂窩織炎;
特點是擴展快且可觸知皮下捻發音,破潰后可有臭味,全身狀態較快惡化。
疾病病因本病是皮膚、粘膜受傷或有其他病變以后,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受病菌感染所致。
病菌多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有的是金黃葡萄球菌,有的是大腸桿菌或其他型鏈球菌等。
病理生理病理改變是急性化膿性炎癥。
特點是病變擴展較快,因為病菌有毒性強的溶血素、透明質酸酶、鏈激酶等,加以受侵組織的質地較疏松。
病變近側的淋巴結常也受感染;
且常有明顯的毒血癥,或更有菌血癥。
診斷檢查診斷:詳細詢問病史和仔細觀察體征,診斷多不困難。
化驗血常規,注意白細胞過多或減少和有無貧血。
有膿性物時涂片檢查菌類。
病情較重時,應取血和膿作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并監測意識狀態、呼吸、循環等的變化。
對下列病例需重視鑒別診斷:(1)新生兒皮下壞疽有皮膚質地變硬時,應與硬皮病區別。
后者皮膚不發紅,體溫不增高。
(2)小兒頜下蜂窩織炎可引起呼吸急促和不能進食,應與急性咽峽炎區別。
后者的頜下腫脹稍輕,而口咽內腫賬發紅明顯。
(3)產氣性皮下蜂窩織炎應與氣性壞疽區別。
后者發病前創傷較重(傷及肌肉),傷肢或身軀已難運動;
發病后傷口常有某種腥味,膿液涂片檢查可大致區分病菌形態,作細菌培養更可確認菌種。
治療方案治療需注射抗菌藥,一般先用青霉素或苯唑西林(新青霉章Ⅱ),疑有腸道菌類感染時加甲硝唑。
然后根據臨床療效或化驗報告菌種調整藥晶。
如病人能接受口服藥劑,可同時用中藥普濟消毒飲等。
局部處理:一般性蜂窩織炎的早期,可用金黃散、玉露散等敷貼;
但其病變進展時,或是上述其他各型皮下蜂窩織炎,都應及時切開引流,以緩解皮下炎癥擴展和減少皮膚壞死。
切開可作多個較小的切口,用藥液濕紗條引流。
同時要改善病人全身狀態,例如:高熱時行頭頸部冷敷;
不能正常進飲食時,輸液維持體液平衡和營養;
呼吸急促時給氧或輔助通氣等。
此外,對產氣性皮下蜂窩織炎病人必須采取隔離治療措施。
預后及預防預防本病應平日重視皮膚的清潔衛生和防避損傷;
皮膚受傷后要及早處理,有某種化膿性病變更應及時治療。
嬰兒和老年人的抗感染能力較弱,要重視生活護理。
特別提示預防與調養1.及時治療各局部刨傷,減少本病發生。
2.應將患部抬高,以利炎癥吸收。
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發熱者,須臥床休息。
引用:http://big5.wiki8.com/pixiajixingfengwozhiyan_3714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