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腱鞘囊腫】
拼音
jiànqiàonángzhǒng
英文參考
gang;ganglioniccyst;thecalcyst;weepingsinew
西醫治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是指發生于關節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種內含膠凍狀粘液的良性腫塊,其多為單房性,也可為多房性。
發病原因不明。
目前主要認為與關節囊、韌帶、腱鞘上的結締組織因局部營養不良,發生退行性粘液性變性或局部慢性勞損有關。
目前臨床上將手足小關節處或腱鞘內的結締組織粘液性囊腫統稱為腱鞘囊腫。
如膝關節后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窩囊腫。
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腕背部、腕掌部或足背部出現腕豆至拇指頭大小的半球狀腫塊,質硬,有彈性,基底固定,有壓痛。
本病最常發生于腕部背側,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橈側,亦可發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數發生于膝及肘關節附近;
多見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
大多逐漸發生或偶爾發現,生長緩慢。
極少數病例,囊腫可自行吸收,但時間長。
多數病例經非手術治療,療效較好,但可復發。
極少數病例需手術切除,效果良好。
癥狀體征1.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見。
腕背、腕掌側橈側屈腕肌腱及足背發病率最高,手指掌關節及近側指間關節處也常見到。
偶爾在膝關節前下方脛前肌腱膜上也可發生這類粘液退行性變囊腫,但因部位較深,診斷較困難。
2.病變部出現一緩慢長大包塊,小時無癥狀,長大到一定程度活動關節時有酸脹感。
檢查發現0.5-2.5cm的圓形或橢圓形包塊,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
因囊內液體充盈,張力較大,捫之如硬橡皮樣實質性感覺。
如囊頸較小者,略可推動;
囊頸較大者,則不易推動,易誤為骨性包塊。
重壓包塊有酸脹痛。
用9號針頭穿刺可抽出透明膠凍狀物。
疾病病因腱鞘囊腫的病因尚不太清楚。
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
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病因尚不太清楚。
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
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診斷檢查針頭穿刺抽出透明膠凍狀物可診斷。
治療方案腱鞘囊腫有時可被擠壓破裂而自愈。
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復發率高。
1.非手術治療原理是使囊內容物排出后,在囊內注入藥物或留置可取出的無菌異物(如縫扎粗絲線),并加壓包扎,使囊腔粘連而消失。
通常是在囊內注入醋酸潑尼松龍0.5ml,然后加壓包扎。
本方法簡單、痛苦較少,復發率也較低。
2.手術治療手指腱鞘囊腫一般較小,穿刺困難;
其他部位多次復發的腱鞘囊腫,都可手術切除。
術中應完整切除囊腫,如系腱鞘發生者,應同時切除部分相連的腱鞘;
如膝關節囊滑膜疝出,應在根部縫扎切除,以減少復發機會。
特別提示平時要注意別受涼和勞累。
中醫治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是發生于關節或髓鞘內的囊性腫物,內含有無色透明或微呈白色、淡黃色的濃稠黏液,屬祖國醫學“筋結”、“筋瘤”的范圍。
好發于關節和腱鞘附近,常見于腕背和足背部。
患者多為青壯年,女性較多。
局部圍刺有良好效果,應注意嚴密消毒。
腱鞘囊腫的病因病機多因過度勞累,外傷筋脈,以致痰凝筋脈,或因經久站立、扭傷等致筋脈不和、氣血運行失暢,阻滯于筋脈絡道而成。
現代醫學認為與手或足的肌腱關節的慢性勞損有關。
腱鞘囊腫的辨證分型本病為局限性發展緩慢的圓形或橢圓形小腫塊,高出皮面,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日久囊液充滿,囊壁纖維化而變硬,無明顯自覺癥狀,偶有輕微疼痛和壓痛。
腱鞘囊腫的治療刺灸法治則行氣活血,舒筋散結處方局部圍刺隨證配穴發于手腕—外關,發于足背—解溪。
操作囊腫局部常規消毒,在囊腫的正中和四周各刺入1針,針尖均刺向囊腫的中心,以刺破囊壁為度,留針20~30min,并用艾條在局部溫和灸。
隔日1次,至囊腫消失為止。
三棱針法選穴阿是穴方法將囊腫常規消毒后,醫者一手掐持囊腫,另一手持三棱針對準囊腫高點迅速刺入,并向四周深刺,務使囊壁刺破,但勿透過囊的下層,然后快速拔針,同時將掐持囊腫的手指用力擠壓,使囊內的膠性黏液全部排出,局部擦凈常規消毒后加壓包扎3~5日。
如囊腫再起,1周后再行針刺。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anqiaonangzhong_3760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