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榖梁傳•桓公】 [打印本頁]

作者: 精靈    時間: 2012-5-15 22:13
標題: 【榖梁傳•桓公】

榖梁傳•桓公

 

 

榖梁傳•桓公(元年~十八年)

 

桓公元年, 元年春。

 

王。

 

桓無王,其曰王何也?謹始也。

 

其曰無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

 

以爲無王之道,遂可以至焉爾。

 

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

 

正月,公即位。

 

繼故不言即位,正也。

 

繼故不言即位之爲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

 

繼故而言即位,則是與聞乎弑也。

 

繼故而言即位,是爲與聞乎弑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無恩于先君也。

 

三月,公會鄭伯于垂。

 

會者,外爲主焉爾。

 

鄭伯以璧假許田。

 

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

 

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

 

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

 

無田則無許可知矣,不言許,不與許也。

 

許田者,魯朝宿之邑也。

 

邴者,鄭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

 

用見魯之不朝于周而鄭之不祭泰山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及者,內爲志焉爾。

 

越,盟地之名也。

 

秋,大水。

 

高下有水災,曰大水。

 

冬,十月。

 

無事焉,何以書?不遺時也。

 

《春秋》編年,四時具而後爲年。

 

桓公二年,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與夷之卒也。

 

及其大夫孔父。

 

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書尊及卑,《春秋》之義也。

 

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弑君而恐不立,于是乎先殺孔父,孔父閑也。

 

何以知其先殺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稱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稱其名。

 

以是知君之累之也。

 

孔,氏,父,字益也。

 

或曰其不稱名,蓋爲祖諱也,孔子故宋也。

 

滕子來朝。

 

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

 

以者,內爲志焉爾,公爲志乎成是亂也。

 

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辭而加之焉。

 

于內之惡,而君子無遺焉爾。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太廟。

 

桓內弑其君,外成人之亂,受賂而退,以事其祖,非禮也。

 

其道以周公爲弗受也。

 

郜鼎者,郜之所爲也。

 

曰宋,取之宋也,以是爲討之鼎也。

 

孔子曰:名從主人,物從中國,故曰郜大鼎也。

 

秋,七月,紀侯來朝。

 

朝時,此其月何也?桓內弑其君,外成人之亂,于是爲齊侯、陳侯、鄭伯討數日以賂。

 

己即是事而朝之。

 

惡之,故謹而月之也。

 

蔡侯、鄭伯會于鄧。

 

九月,入杞。

 

我入之也。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桓無會,而其致何也?遠之也。

 

桓公三年, 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

 

夏,齊侯、衛侯婿命于蒲。

 

婿之爲言,猶相也。

 

相命而信谕,謹言而退,以是爲近古也。

 

是必壹人先。

 

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齊侯命衛侯也。

 

六月,公會杞侯于郕。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言日言朔,食正朔也。

 

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

 

公子翚如齊逆女。

 

逆女,親者也。

 

使大夫,非正也。

 

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讠雚。

 

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兄弟不出阙門。

 

父戒之曰:“謹慎從爾舅之言!”母戒之曰:“謹慎從爾姑之言!”諸母般,申之曰:“謹慎從爾父母之言!”送女逾竟,非禮也。

 

公會齊侯于讠雚。

 

無譏乎?曰爲禮也。

 

齊侯來也,公之逆而會之可也。

 

夫人姜氏至自齊。

 

其不言翚之以來何也?公親受之于齊侯也。

 

子貢曰:“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繼萬世之後,何謂已重乎?”知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有年。

 

五谷皆熟爲有年也。

 

桓公四年,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四時之田,皆爲宗廟之事也。

 

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

 

四時之田用三焉,唯其所先得,壹爲幹豆,二爲賓客,三爲充君之庖。

 

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桓公五年,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醜,陳侯鮑卒。

 

鮑卒,何爲以二日卒之?《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己醜之日得。

 

不知死之日,故舉二日以包也。

 

夏,齊侯、鄭伯如紀。

 

天王使任叔之子來聘。

 

任叔之子者,錄父以使子也。

 

故微其君臣而著其父子,不正父在子代仕之辭也。

 

葬陳桓公。

 

城祝丘。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舉從者之辭也。

 

其舉從者之辭何也?爲天王諱伐鄭也。

 

鄭,同姓之國也,在乎冀州。

 

于是不服,爲天子病矣。

 

大雩。

 

螽。

 

螽,蟲災也。

 

甚則月,不甚則時。

 

主 冬,州公如曹。

 

外相如不書,此其書何也?過我也。

 

桓公六年, 六年春,正月,寔來。

 

寔來者,是來也。

 

何謂是來?謂州公也。

 

其謂之是來何也?以其畫我,故簡言之也。

 

諸侯不以過相朝也。

 

夏,四月,公會紀侯于郕。

 

秋,八月壬午,大閱。

 

大閱者何?閱兵車也。

 

修教明谕,國道也。

 

平而修戎事,非正也。

 

其日,以爲崇武,故謹而日之,蓋以觀婦人也。

 

蔡人殺陳佗。

 

陳佗者,陳君也。

 

其曰陳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稱之也。

 

其匹夫行奈何?陳侯憙獵,淫獵于蔡,與蔡人爭禽。

 

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而殺之。

 

何如知其是陳君也?兩下相殺,不道。

 

其不地,于蔡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

 

疑故志之,時曰同乎人也。

 

冬,紀侯來朝。

 

桓公七年,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其不言邾鹹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夏,谷伯綏來朝。

 

鄧侯吾離來朝。

 

其名何也?失國也。

 

失國,則其以朝言之何也?嘗以諸侯與之接矣,雖失國,弗損吾異日也。

 

桓公八年,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烝,冬事也,春興之,志不時也。

 

天王使家父來聘。

 

夏,五月丁醜,烝。

 

烝,冬事也,春夏興之,黩祀也。

 

志不敬也。

 

秋,伐邾。

 

冬,十月,雨雪。

 

祭公來,遂逆王後于紀。

 

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廟之大事,即謀于我,故弗與使也。

 

遂,繼事之辭也。

 

其曰遂逆王後,故略之也,或曰天子無外,王命之則成矣。

 

桓公九年, 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

 

爲之中者歸之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

 

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曹伯失正矣。

 

諸侯相見曰朝。

 

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內爲失正矣。

 

內失正,曹伯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則是放命也。

 

《屍子》曰:“夫已,多乎道。

 

” 桓公十年,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終生之卒也。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會衛侯于桃丘,弗遇。

 

弗遇者,志不相得也。

 

弗,內辭也。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

 

來戰者,前定之戰也。

 

內不言戰,言戰則敗也。

 

不言其人,以吾敗也。

 

不言及者,爲內諱也。

 

桓公十壹年, 十有壹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于惡曹。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鄭莊公。

 

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宋人者,宋公也。

 

其曰人何也?貶之也。

 

突歸于鄭。

 

曰突,賤之也。

 

曰歸,易辭也。

 

祭仲易其事,權在祭仲也。

 

死君難,臣道也。

 

今立惡而黜正,惡祭仲也。

 

鄭忽出奔衛。

 

鄭忽者,世子忽也。

 

其名,失國也。

 

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于折。

 

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公會宋公于夫鍾。

 

冬,十有二月,公會宋公于阚。

 

桓公十二年, 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會紀侯、莒子,盟于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八月壬辰,陳侯躍卒。

 

公會宋公于虛。

 

冬,十有壹月,公會宋公于龜。

 

丙戌,公會鄭伯,盟于武父。

 

丙戌,衛侯晉卒。

 

再稱日,決日義也。

 

主 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于宋。

 

非與所與伐戰也。

 

不言與鄭戰,恥不和也。

 

于伐與戰,敗也。

 

內諱敗,舉其可道者也。

 

桓公十三年,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

 

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

 

其言及者,由內及之也。

 

其曰戰者,由外言之也。

 

戰稱人,敗稱師,重衆也。

 

其不地,于紀也。

 

三月,葬衛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桓公十四年,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于曹。

 

無冰。

 

無冰,時燠也。

 

夏,五。

 

鄭伯使其弟禦來盟。

 

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

 

其弟雲者,以其來我舉其貴者也。

 

來盟,前定也。

 

不日,前定之盟不日。

 

孔子曰: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立乎定、哀以指隱、桓,隱、桓之日遠矣。

 

夏五,傳疑也。

 

秋,八月壬申,禦廪災。

 

乙亥,嘗。

 

禦廪之災不志,此其志何也?以爲唯未易災之余而嘗可也。

 

志不敬也。

 

天子親耕以共資盛,王後親蠶以共祭服,國非無良農工女也,以爲人之所盡事其祖祢,不若以己所自親者也。

 

何用見其未易災之余而嘗也?曰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禦廪,夫嘗必有兼甸之事焉。

 

壬申,禦廪災。

 

乙亥嘗。

 

以爲未易災之余而嘗也。

 

冬,十有二月丁巳,齊侯祿父卒。

 

宋人以齊人、蔡人、衛人、陳人伐鄭。

 

以者,不以者也。

 

民者,君之本也。

 

使人以其死,非正也。

 

桓公十五年,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征求。

 

求車非禮也,求金甚矣。

 

三月乙未,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葬齊僖公。

 

五月,鄭伯突出奔蔡。

 

譏奪正也。

 

鄭世子忽複歸于鄭。

 

反正也。

 

許叔入于許。

 

許叔,許之貴者也。

 

莫宜乎許叔,其曰入何也?其歸之道,非所以歸也。

 

公會齊侯于蒿。

 

邾人、牟人、葛人來朝。

 

秋,九月,鄭伯突入于栎。

 

冬,十有壹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于袲,伐鄭。

 

地而後伐,疑辭也。

 

非其疑也。

 

桓公十六年, 十有六年春,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于曹。

 

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

 

桓無會,其致何也?危之也。

 

冬,城向。

 

十有壹月,衛侯朔出奔齊。

 

朔之名,惡也。

 

天子召而不往也。

 

桓公十七年,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會齊侯、紀侯,盟于黃。

 

二月丙午,公及邾儀父盟于趡。

 

夏,五月丙午,及齊師戰于郎。

 

內諱敗,舉其可道者也。

 

不言其人,以吾敗也。

 

不言及之者,爲內諱也。

 

古 六月丁醜,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陳歸于蔡。

 

蔡季,蔡之貴者也。

 

自陳,陳有奉焉爾。

 

癸巳,葬蔡桓侯。

 

及宋人、衛人伐邾。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言朔不言日,食既朔也。

 

桓公十八年,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于樂。

 

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

 

樂之會,不言及夫人何也?以夫人之伉,弗稱數也。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齊。

 

其地,于外也。

 

薨稱公,舉上也。

 

丁酉,公之喪至自齊。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醜,葬我君桓公。

 

葬我君,接上下也。

 

君弑賊不討,不書葬,此其言葬,何也?不責逾國而討于是也。

 

桓公葬而後舉益,益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

 

知者慮,義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備,然後可以會矣。

 

引用:http://www.confucianism.com.cn/detail.asp?id=226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