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秦漢經濟】
漢代社會繁榮的基礎,是農業和工商業構成的。
秦漢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在前代遺產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
又水利工程是發展農業的一個重要基礎,在秦漢時期,水利灌溉事業已經很發達。
戰國時期。
秦王政時之鄭國渠,灌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每畝收穫六斛四斗,秦以富強。
到漢武帝時,水利灌溉事業特別發達,全國各地,尤其在關中地區,開鑿了許多灌溉用的河渠。
它們不但可以供給農田中所必須的用水,而且水裏的淤泥還可以作肥料。
因為當時的農民已使用人畜糞等作肥料了。
武帝晚年,天才農業家趙過創代田法,又創製新農具(耦犁、耬車和人力犁),耕耘下種都很巧便,用力少而得穀多。
政府推行此種新農具和耕作技術後,使農業發生很大的變革。
成帝時,氾勝作農書十八篇,對節侯、辨土、施肥、選種、下種、禦旱等農事,都有敘述。
他又發明了區種法,此法費力雖多,收穫卻很可靠,一家有十畝田,就不會餓死。
此外,當時已有溫室,能種植冬生菜蔬。
在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條件,與農民辛勤的勞動下,使西漢末年的墾田面積比前代大為增加,多達八百萬頃。
王莽末年的大亂,農業遭受很大的破壞,一直到東漢明帝以後,農葉生產始逐漸恢復。
中央政府和許多好的地方官吏,都知道注意農田水利,修復或創建了一些灌溉水渠,並且把水利灌溉和用牛犁耕地推廣到南方,使從前人力所不能墾闢的荒地,都墾殖起來。
南方得以逐漸開發,使中國經濟重心開始漸漸由北方向南方移動。
漢代的手工業是相當發達的,分為官手工業和私手工業兩類。
官手工業的製品,除鹽和鐵製器具外,主要的是供皇室使用,或者供皇帝對臣下的賞賜。
至於鹽和鐵製器具,則主要是為了向民間出售而生產的。
西漢初年,鹽鐵業由私家經營。
武帝時,為了籌措軍費,打擊商賈豪強的兼併,始決定由國家經營。
至於銅冶和鑄錢經營方式的轉變,和鹽鐵是一樣的。
銅除鑄錢外,並製造各種日用器物。
漢代的漆器,無論花紋和色彩都十分精緻鮮艷。
漆器的製造,在當時已有很細的分工,由分工的精細說明漢代的手工業已有很高的發展。
至於紡織手工業,也分官營和民營兩類,齊、襄邑(今屬河南)和成都等地是漢代以紡織業著名的地區。
官手工業是由徒、奴隸和更卒來做,私家紡織手工業,也多使用女奴隸。
漢代的商業也分官營和民營兩類。
官營商業規模龐大,在掌管全國財政的大司農下,有均輸官和平準官,分別負資運輸和調劑物價的貴賤。
官營商業因有種種便利,每年都獲得很大的營利。
由於海內一統,關梁開放,又在放任政策下,西漢初年的民營商業非常發達,富商巨賈,多成了「素封之家」,有時連封君也須向他們「低首仰給」。
由於商業的發達,全國出現了比過去更多更大的商業城市。
在西漢國內通商,雖然貨暢其流,但對國外貿易,卻有嚴格限制,例如兵器、鐵器等違禁品,一律不准買賣。
在自然經濟時代,土地是人民生活的主要資源,也是財富的基礎;
而財產又是權力的基礎。
因此,從戰國到秦漢,絕大多數人的活動,最後都以取得廣大的土地為目的。
尤其土地有不能因人的慾望任意增加或移動的特性,所以當時的人對土地的占有慾,特別強烈,有的用金錢紛紛爭購,有的憑政治勢力侵奪。
買占的結果,使得「富者田連阡陌」、「強者規田以千數」、「貧者無立錐之地」;
「富豪荒淫越制,踰奢以相高。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這種貧富不均,豪族和貧民階級的對立,成為漢代社會的最大問題,它不但直接釀成西漢的傾覆,導致了新朝的速亡,也間接促成了東漢的衰亂。
(韓復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45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