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客戶】
客戶,最早見於魏晉時期,如晉書卷九三王恂傳:「魏氏給公卿已下租牛客戶,數各有差。」
中唐以後,因均田制破壞,客戶一詞漸見普遍。
文苑英華卷七四七,柳芳的「食貨論」有云:「人逃役者多浮寄于閭里,州縣收其名,謂之客戶。」
唐代客戶含有浮寄的意義,是與土戶對稱的。
但經過唐末五代到宋初,由於土地兼併頻仍,不少農民失去土地,佃耕農民增多。
宋初政府的戶籍冊上便正式使用「客戶」一詞,以和耕地所有者的「主戶」對稱,浮寄的意義於是消失。
宋初石介說:「鄉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謂之客戶。」
(徂徠集卷下,錄微者言。)
則農村客戶多數是佃農。
佃農與地主不免有人身依附關係,每有戶口附在主戶(地主)的戶籍內。
南渡以後,身為主戶中的下等戶的貧農,彼等失去土地,淪為客戶。
按北宋客戶在全國總戶數中約占百分之三十至四十。
詳見陳樂素撰「主客戶對稱與北宋戶部的戶口統計」(浙江學報第一卷第二期)。
南宋以後,客戶人數還要增多。
到了南宋末期,客戶可透過契約關係租佃地主耕地,則人身依附關係逐漸減弱,主客戶名稱就漸不適用。
到了元代,這兩種名稱終於消失。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32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