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陳炯明】
陳炯明(西元一八七八年一月十三日~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二日),原名捷,字贊三,又字競存。
清光緒三年十二月十一日生於廣東海豐。
四歲喪父,旋入私墊就讀。
二十二歲始與馬育航等同入縣學。
三十年(一九○四)入海豐速成師範學堂,翌年畢業。
三十二年六月入學廣東法政學堂,三十四年七月以最優等畢業。
宣統元年(一九○九)四月創辦海豐自治報,炯明自任主筆,馬育航等分任撰述,倡民族革命,盡力宣傳社會根本病源等問題,頗能迎合群眾心理。
因之,是年六月,炯明被選為廣東諮議局議員,旋與副議長丘逢甲等聯名提議禁絕一切賭博,深獲各界人士之讚賞。
三年三二九之役,炯明曾任編制課長。
事後檢討失敗原因,黃興認炯明及姚雨平、胡毅生三人虛妄誤事,罪皆當死。
武昌首義,各省響應,炯明急回淡水與同志謀攻惠州,清提督秦秉直以惠州降。
翌日,炯明入惠州城設立總司令部,及廣東獨立,胡漢民為都督,炯明副之,旋並升任為代理都督。
至是廣東軍事、民政均在炯明的掌握之下,此後視廣東為己有,謀求獨立,日後之叛變,已伏機於此。
民國二年,宋教仁被殺後,袁透過廣東若干紳士挑撥炯明與胡漢民之關係,於是炯明持猶豫觀望態度,胡遂決定離粵。
炯明先奉袁世凱命就任廣東都督,旋因李烈鈞獨立,炯明不得不宣告一致討袁,及失敗,乃亡命新加坡。
五年一月,炯明誓師討袁,及勝,北上北京謁黎,授以定威將軍,旋南返上海。
未久,督軍國變亂正式揭幕,孫中山先生與炯明、韋炳麟、朱執信等共商「護法」。
旋中山先生至廣州,組織軍政府,任省長公署親軍司令,接管警衛軍二十營,復被任為援閩粵軍總司令。
七年六月攻克漳州,八年春,創刊閩星報,提倡社會主義,大加歌頌蘇俄之十月革命。
九年四月,蘇俄曾派代表訪炯明於漳州,表示願意協助他完成「大事業」。
同年八月,炯明率軍三路由漳州回師討伐桂系。
十月克復粵垣。
中山先生任之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
炯明對社會主義運動久已嚮往,故就職後即電陳獨秀南下主持廣東教育委員會,獨秀迅即南來,並利用時機播下革命種子。
十年五月,陸榮廷犯粵,炯明率師攻桂,九月底定全桂,十一月,炯明返抵廣州。
時孫、陳意見相左已為國內各報常見之新聞。
十一年五月十五日,陳之部將葉等通電要求孫大總統立即下野,並派兵進圍觀音山總統官邸,十六日晨大攻擊觀音山,幸孫大總統早於半小時前已離官邸而他往。
當時,國內輿論一致譴責此一叛變。
十二年一月滇桂軍克復廣州,炯明通電下野。
十三年十二月炯明復出,於汕頭自任為粵軍總司令,所部騷擾各地。
十四年二月蔣介石校長率黃埔學生軍東征,先後克海豐、汕頭,徹底消滅陳部。
此時美洲致公堂集會改組為中國致公黨,選舉炯明為總理,從此常居香港專心於此,然對中國政治及社會已無影響可言。
二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因患腸炎而病歿於其香港寓所。
綜觀炯明的一生,他實是中國現代史上的梟雄之一。
其野心與知識能力極不相稱,而又極喜趨新炫奇,故善變,此為其終必走上失敗之路的主因。
見附圖1。
(樂炳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7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