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靖難之變】
明代始建,全國初獲安定,不二世而有靖難發生。
早在北平,燕王朱棣從僧道衍輩慫恿,決策稱兵,鑄兵器、練士卒,蓄意已久。
棣之謀逆,有諸種因素使然:一、洪武時代,[四大案]誅連甚眾,開國文武功臣幾為之一盡;
二、惠帝以長孫繼位,而太祖嫡出諸子,皆已亡故,論輩分,棣係皇室之長叔,不免自大;
三、棣久在邊塞,習於軍旅,掌有兵權,甲士精銳;
四、燕王邸為元故宮,在心態上隸有帝王之幻想。
基此,在惠帝建文元年(西元一三九九),削藩令下,燕王乃掀起戰爭。
燕師南下之際,在山東遭遇鐵鉉、盛庸強烈之抵抗,當時四戰之地,對朱棣極端不利,而南京朝廷主戰不定,惠帝失之仁柔;
洪武又過度翦除宿將謀臣,對於南下久經疆場,生死以赴之燕師,不能禦之淮北,甚至長江天塹之險,也置之不顧;
攻守兩失,甚且通敵降敵,而惠帝令勿傷長叔,尤使北征軍無所措手。
至後有金川門之迎降,都城遂陷,棣入即帝位,盡反建文朝政,并年號而去之,曰革除,於開國法度,頗有變易,大肆殺戮,是為靖難之變。
(吳智和)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8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