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宗教●王舍城】
王舍為梵名曷羅闍姞利呬(Rja-grha)之譯名,為古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都。
上古時代,它又稱為吉利巴買(Giribbaja)、瓦蘇摩蒂(Vasumati)。
位於今羅吉格爾城(Rajgir),但已完全成為廢墟,或被闢為農田。
蓋摩揭陀國之首都,原於上茅宮城(即矩奢揭羅補羅【Kugrapura】),頻婆娑羅王時,始遷移上址。
據大智度論卷三稱:摩揭陀王所住之上茅宮城,城中失火達七次之多,人民疲役,國王憂怖,遂集智者商議,有謂宜遷移他所。
王見有五山周匝如城者,即造宮殿而居之,故名王舍城。
佛陀成道後,如約前來王舍城度化頻婆娑羅王,王遂建竹林精舍供養佛陀。
王舍城對大乘佛教而言,有其特殊之意義,因大部分大乘經典,如大般若經、法華經、無量義經等,佛皆於此說出。
舍利弗、目犍連得度,第一次經典結集以及佛陀涅槃後諸王分舍利處亦均於此。
靈鷲山是印度佛教史上最著名,佛陀於王舍城說法時最歡喜居住之地,為王舍城周圍五峰中之最高者。
此外,王舍城附近尚有摩尼耶摩達古塔、七葉窟、頻婆娑羅王被囚之牢獄、舍利弗聞比丘說法處、提婆達多入定石室、自殺比丘塔、阿難半身舍利塔、室利多火坑、畢羅石室、無憂王石柱等遺跡。
(星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4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