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瓷器釉色】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16 23:50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瓷器釉色】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瓷器釉色

 

瓷器所掛的釉多屬高溫釉。

 

其成熟溫度在攝氏一千二百八十至一千三百度之間。

 

高溫釉又以石灰─釉及長石釉為主。

 

歷代的窯廠中如龍泉窯、景德鎮窯都採用石灰─釉。

 

以石灰與松木灰或鳳尾蕨灰混合而成,配入釉中。

 

高溫釉呈色的種類較少,遠不及低溫的鉛釉及硼酸釉(琺瑯彩)呈現的種類多。

 

因許多金屬氧化物遇高溫即逸失或焦黑。

 

歷代瓷器顏色,有氧化鐵還原的青釉,如龍泉青瓷。

 

有氧化銅還原的紅釉,如明、清的銅紅釉。

 

有元、明、清三代摻入氧化鈷(青料)的霽青釉(深藍色)。

 

此外,如黑色、褐色,及黃色釉,亦有配成高溫釉者,依氧化鐵含量的多寡而呈色不同。

 

黑釉中往往還含有小量的錳、鈷等等。

 

而最常見的是透明釉。

 

舉凡定窯白瓷,磁州窯的剔畫花、繪黑花,景德鎮的白瓷、青花磁、釉裏紅等均是透明釉。

 

但透明釉中微量的鐵或鈦,將導至透明釉的呈色為牙黃,或為淡青。

 

如宋、元時景德鎮的湖田窯,燒製的影青瓷(青白瓷)即為釉中微量的鐵分還原呈淡青色。

 

(陳擎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8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