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鍍金工藝】
鍍金工藝,是用機械或化學方法,將銀、銅、木等質地的器物表面,附著一層金質薄膜,使其達到裝飾或保護作用。
世界各文明古國如埃及、印度和羅馬帝國等,很早就普遍應用這種工藝技術。
根據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一些大約為○.○一毫米厚度的金箔,證明我國在商代已經有貼金工藝。
貼金就是以機械方法,將搥擊或展壓成的金箔,用生漆或桐油,調配膠合塗料,黏貼在所需裝飾物體的表面。
貼金技術至今仍沿用於建築、壁畫、圖案、佛像、木雕及工藝品的裝飾。
至於化學方法之鍍金工藝,我國最早使用於春秋戰國時代。
當時已知將金與汞,熔合成金汞,齊塗在銀或銅製器物表面,經過烘烤,使汞蒸發,金仍留於物體上,再經鎚打、按擦及壓光手續,鍍金程序即算完成。
這種鍍金方法,也稱鎏金,其技術至漢代已很熟練。
隋唐時廣泛用於鐘鼎、兵器、車器、宮殿、寺廟、塔臺、佛像與璽印等。
宋代造詣更深,並傳至日本。
明清以後仍然普遍採用。
其他冷鍍法和濕鍍法,也是常用的化學鍍金方法。
西元十九世紀中葉又發明了電鍍法,藉金屬輸送電流作用,將溶解於電解液中的金,送至浸沒於同一電解液的金屬待鍍品,並沈積於其表面。
由於電鍍技術不斷的改進,鍍品也就更精美。
(劉萬航)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5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