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臺灣民主國】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清廷對日戰敗,訂約割臺灣於日本。
臺胞以堂堂華胃,一約之疏,竟淪異城,群情激憤,莫可言宣。
進士邱逢甲等倡議成立民主國以抗日。
四月二十二日,共推福建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逢甲為民軍大將軍,定永靖為年號。
分設內務、外務、軍務諸大臣。
集紳士為議員,舉林維源為議長,辭不就。
才十二日,景崧即棄職遁。
五月十五日,臺北城陷,北部盡失。
然人民抗日之志仍堅,群請劉永福出任總統。
永福不受印,允為整軍部署。
終以外援盡絕,士氣趨沈,至九月四日(陽曆十月二十一日),永福終離臺以去。
探討民主國成立動機,其表徵大義,愛國思想之發抒,抑大過乎政制改革之含義。
此讀乙未全臺人士之馳檄,可知之矣。
檄有云:「我臺灣隸大清版圖二百餘年,近改行省,風會大開。
…割地之款,…紳民憤恨,哭聲震天。
…臺民推戴賢者,權攝臺政,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國。」
他如建朔永靖,隱寓永屬清廷之意。
而劉永福循民意而領導抗日,其折衝國際所署名銜,猶清官舊職。
故國情深,皎然可質天日者矣。
(黃典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1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