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洗琉瑯】
洗琉瑯,是馬來西亞採錫的一種簡易方法。
錫礦胚胎於花崗岩中,花崗岩屬火成岩之一種。
當地中岩漿上升時,迸入各地層中,遇冷凝結而成花崗岩,岩漿中的錫分子於凝結時,因化學的集合結晶而成二酸化錫(SNO2)。
今日馬來西亞花崗岩的分布多在各山脈之中脊,經風雨侵蝕,隨雨沖下山坡,含錫碎粒亦和砂土混雜沈澱於山麓沖積層中,因鍚的比重大,且難分解,故常集積而成豐富之錫礦,礦的分布大都在河流沿岸。
洗琉瑯就走在淘洗錫米。
淘洗所用的工具,稱為「琉瑯」。
所謂「琉瑯」,是形狀似普通的鍋,其底平坦,直徑約二呎的木盆,用一塊木材挖琢而成。
馬來西亞叻州毛邊和金寶二地產製者最佳。
洗琉瑯者多為女子;
稱「琉瑯師」或「琉瑯女」。
琉瑯師攜琉瑯,持挖掘錫沙的鋁製挖殼,至溪河湖邊,挖取鍚砂,倒進琉瑯,待至相當數量,就拿琉瑯放在水中,傾斜轉動,泥漿和石砂隨震盪的水離開,再用力斜斜轉動,石礫亦隨震盪離去,留在琉瑯中的便是錫米。
琉瑯婦有為錫礦公司僱用擔任清洗鍚苗工作者,用具為直徑約十吋,深約一吋的銅質篩子,雜質錫苗在篩中,入水震盪,雜質中的細沙錳,質較錫輕,聚集篩中一堆,待篩出水,以食指將雜質刮去,如此經過二,三次,存在篩中的便是純粹的錫米。
(程光裕)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02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