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官窯】
自宋代以來,便有官窯、民窯之分。
北宋宮廷先是使用定州白瓷器,因為器口有芒(無釉、毛邊)不堪使用,而改用汝州所燒造的青瓷器。
後來在大觀、政和年間由官府在首都汴京(開封),自置窯廠燒造青瓷器,這就是世所通稱的「北宋官窯」。
宋室南渡以後,在臨安(杭州)的鳳凰山下,由脩內司置窯燒造青瓷器,稱之為「脩內司官窯」。
後來在杭州南郊烏龜山「郊壇」下別立新窯,此?
所謂之「郊壇下官窯」。
這是宋代宮廷御用青瓷器的三個不同時期的窯別,但目前僅發現郊壇下官窯遺址一處。
宋元時代,由於御用瓷器需求量甚大,所謂之官窯,多數是在民窯中「百中選一,千中選十」,作為貢品,而且「有命則貢,無命則止」,很少設立專門生產御用瓷器的機構,像元代宮中御用瓷器,均委由景德鎮燒造,政府僅派「提領」專官監督,出品多印有「樞府」二字,因之世稱其為「樞府窯」。
到了明代,洪武三十五年(一四○二)始正式有御器廠的設立,它的出品,稱之為「廠官窯」,同時由政府派官吏駐廠管理,此?
所謂之督陶官。
清代則仍沿襲明代舊制,僅稍作變革。
明清二代的御器廠,均設於景德鎮的珠山。
(宋龍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982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