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佛道之爭】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4 06:28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佛道之爭】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佛道之爭

 

自道教初興,佛學亦見東來,其始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同以出世為宗,所標義旨,間有相同,佛說入中國之初,譯天竺文為漢字,常襲用道家字義,如「妙」字,用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

 

「塵」字,用老子「和其光,同其塵」。

 

然亦有道家襲佛義者。

 

惟道家對於佛教之輸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起而與之爭,歷漢、魏、晉、南北朝迄於隋唐而未衰。

 

佛道相爭之原因,一則以佛教來自印度,乃夷狄之教,夷狄文化低落,不及華夏,故不當信從。

 

而佛教徒反駁謂:華夷文化雖殊,然僅屬形象之異,形象乃末事,佛道基本理論並無不同。

 

二則以華夷地域不同,益證以老子序中以東為木,屬陽,為道之所出;

 

西為金,屬陰,為佛之所生。

 

陽尊陰卑,故道教優於佛教。

 

而佛徒反駁以為「教化不受地域所限,至道為人所共遵。

 

不可因地域異同定其高下取舍」。

 

三則以華夷之間,種族不同,夷種之人始信佛教,華種之人不當信也。

 

如三破論謂:「今中國有奉佛者,必是羌胡之種。」

 

周武滅佛詔亦云:「朕非五胡,心無敬事。」

 

均以種族不同而反對奉佛者。

 

四則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國家之衰亂,唐傅奕謂:「佛來漢地,有損無益,入家破家,入國破國,…帝王無佛則大冶年長,有佛則政虐祚短。」

 

而唐釋法琳反駁謂:「堯舜獨治,不及子孫,夏殷周秦,王政數改,蕭牆內起,逆亂相尋,爾時無佛,何因運短?」

 

佛道之爭,雖屬於宗教衝突,然兩者之興替,皆不離於帝王之愛惡親仇,結果擁有武力者獲勝,失敗者,每遭毀滅厄運。

 

所謂三武滅佛乃指北魏世祖太武帝得道士寇謙之清靜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慫恿,乃下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

 

北周武帝方行禪代之事,欲以符命曜於天下,信任道士張賓與元嵩之言,決心滅佛。

 

唐武宗寵信道士趙歸真,拆佛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

 

為歷史上佛教徒之大浩劫。

 

佛道之爭,影饗當代後世社會、政治、學術頗大,因帝王如篤信某一宗教,必致荒廢政事。

 

梁武帝曾多次於同泰寺捨身事佛,每由臣民以金錢贖回,可見對政事荒廢之程度。

 

而朝臣亦時因宗教思想信仰之不同而各成派系,排斥異端,或互相詆罵不休者有之,如佛徒著笑道論,道流亦作笑佛論以敵之,極盡對罵能事,使國家大事棄置一旁。

 

再者,佛道二教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數代之發展而更深入民間,牢不可拔,使後世思想學術受影響者非少。

 

如新字體、詞彙等之廣及學術領域,儒、道、佛三教之融和而產生宋代理學等,可謂思想、文藝上一重大刺激。

 

(鄺士元)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1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