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汶萊】
汶萊是英國「保護國」。
位於加里曼丹島(亦稱婆羅洲)北岸,面積五千七百七十平方公里。
境內多山,地處赤道季風地帶,終年高溫多雨。
汶萊全境人口有二十萬人,其中百分之六十六居民是馬來人,百分之二十三是華人,百分之六是土著,百分之五是印度人及其他種族。
三分之二的人民信奉回教,而基督教徒及佛教徒亦不少。
境內盛產石油,為汶萊的經濟命脈,占輸出口總額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國民所得居亞洲各國之冠。
其油田分布在首都斯里巴加灣(SeriBegawan)與斯里亞(Seria)之間,綿延七百哩,並有新油田不斷被發現。
此外,亦產少量橡膠、稻米,及胡椒等經濟作物。
境內交通落後,除了數條連接首都與油產地的公路幹線外,河流成為重要的交通網。
汶萊於西元一八八八年淪為英國「保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戰後再度為英國保護國。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汶萊與英國簽訂一項協約,獲得完全內部獨立,但外交權仍由英國操縱。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和英國簽署「友好合作條約」,規定汶萊蘇丹王國將於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實現完全獨立。
汶萊設有一院制的立法議會,議員多由民選;
亦設有內閣制,由首席大臣領導。
長期以來,英女王委派總督治理汶萊。
(崔貴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9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