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知行合一】
先總統蔣公因為國人對國父革命思想,知之雖精,而行之不力,乃提倡知行合一之說。
以勵力行,此亦孔子所謂「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的至意。
知行問題在哲學上是認識論的問題,與實踐論的問題。
實踐者,踐其所知,當然是知行合一的,此無待於多說。
認識論的知,可否以行來解決呢?
如其可能,那也是知行合一了。
認識論有四個問題。
一是知識是怎樣起源的?
理性主義者謂知識起於先天的理性,經驗主義者謂知識起於後天的經驗,二說各有所見,亦各有所蔽。
康德乃融合二說,成為批判主義知識論。
其名言曰:「理想而無經驗則空,經驗而無理性則盲。」
譬如做獅子頭這樣的菜,一定要有材料,無則巧婦不能為無米之炊。
有材料了,還要按照獅子頭的做法去做,否則會做成肉絲炒蛋,而不是獅子頭。
材料有如經驗,做法有如理性,獅子頭則是知識。
知識是合經驗、理性而成的。
獅子頭是做出來的,知識是由行為而產生的。
國父說:「智之來源有三種,一由於天生者,二由於力學者,三由於經驗者。」
天生之智,是理性;
力學是學他人經驗所得的知識,故三種實理性及經驗二種。
不做沒有獅子頭,不力行沒有知識。
蔣公說:「不行不能知。」
就是知源於行。
認識論的第二個問題是:知識的對或錯拿甚麼做標準。
系統說謂新知識的對或錯,就看它和已有的知識體系矛盾不矛盾。
符合說則謂新知識之對或錯,要看它和所知的對象符合不符合。
二者亦皆有所見,皆有所蔽。
實用主義者則謂知識的對和錯,看它實行起來有效或無效。
譬如某甲有病,巫醫說他遇見了鬼,捉鬼才能治好;
中醫說他傷風,要吃小柴胡湯才能治好;
西醫說他腸炎,要吃索法戴梭爾才能治好。
誰的辦法治好病,誰的判斷就是對的。
國父亦說:「一個主義,不單要看它的理論好不好,更要看它行得通還是行不通。」
實用主義者所謂知識的對錯,以其有效或無效作標,知準於用,實在就是以行的結果做標準,知準於行。
認識論的第三個問題是:人類知識的範圍,是有限還是無限。
獨斷主義者認為知識的範圍是無限的,連宇宙的本體,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甚至有人說它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而我們也畢竟在說它、思它、議它,其他一切事物更是可思、可說的。
懷疑主義者認為未經實證的知識,都不可以相信,必親驗之後始能信其為真,這樣一來,知識就有限了。
前說之蔽在武斷,後說之蔽在把本是手段的懷疑說成目的。
笛卡爾的懷疑論,是以立信為目的。
「我思故我在」,我疑故我在,因為我懷疑證明了自我的存在也。
蔣公亦說:我們要「疑以破疑,疑以立信」。
其實知識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宇宙的範圍就是知識的範圍。」
而現實的知識卻是很有限的。
故古人說:「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把知識的可能化為現實的知識,神也就被我們知道而掌握了。
電未發明之前,大家認為有雷公菩薩和閃母娘娘,現在這些神都不存在了。
知識好像是眼目,力行好像是腳,我們的腳前進一步,則我們的目光就放遠一層。
知識的範圍是由力行不斷開拓的。
所以蔣公說:要「由力行以致知」,知擴於行。
認識論的第四個問題:是知識的本質問題,亦是外在事物是否能離開我們認知而獨自存在的問題。
唯心主義者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巴克萊亦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知」。
他雖然言之成理,究竟和我們的常識相違背。
一個人沒有到過阿里山,阿里山不被他所知道,他就否定阿里山的存在,未免是瘋人瘋語吧!
唯物主義者與他相反,說離開心,物亦存在,心只是物的反映,無物則無心,這也說得太偏頗了。
從前亦有拿這個問題問難王陽明,他指著一棵桃樹說:如果沒有你我的良心,這桃樹還存在否?
王陽明回答他說:沒有你我的良心,「則此桃樹歸於冥寂」。
無心知,則外物雖然存在,而冥寂不發生作用,這就對了。
外物是在我們心知和力行之中,才能顯現其作用的。
所以說:物顯於行。
認識論的四個問題,都可以由力行來解決,知源於行,知準於行,知擴於行,物顯於行。
所以,在認識論上也是知行合一的。
一個事物,從左邊看,從右邊看,所見是不同的,但左右都是一個事物的兩面,本來是合一的。
物與心不同,而心物本合為一;
知與行不同,而知行本合為一。
所以,蔣公嘗引王陽明下述的名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之真切篤實處,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分離。」
「真知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這些把知行合一的道理,說得最透徹了。
知行既是合一,那何以從古就有人把知行分開來說呢?
王陽明說:「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摩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那麼知行合一說,要國民對國父革命思想,既要「行得是」,又要「知得真」,那就是力行哲學了。
(胡一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3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