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下疳瘡六十】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9-6 19:33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下疳瘡六十】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下疳瘡六十

 

 

●下疳一證,本肝腎濕熱證也,若無外因而病者,不過去其濕熱,或滋鑋陰,濕熱既清,其瘡自愈,無足慮也。

 

惟感觸淫毒而患者,毒有淺深,則病有微甚,皆宜用百草煎熏洗,外以螵蛸散敷之,則輕者自愈。

 

若濕熱甚而為腫為痛者,宜用芍藥蒺藜煎兼而治之。

 

如毒甚者,必用萆薢湯方可。

 

若感觸淫邪,毒自少陰直入精宮者,不易愈。

 

即治如前法,然必見便毒廣瘡發出,而後下疳始愈。

 

既見瘡毒,即當於本證條下求法治之。

 

余嘗治一少年,因偶觸穢毒,遽患下疳,始潰龜頸,敷治不效,隨從馬口延入尿管,以漸而深,直至肛門,逐節腫痛,形如魚骨。

 

每過夜,則膿結馬口,脹不得出,潤而通之,則先膿後尿,敷洗皆不能及,甚為危懼。

 

余嘗遇一山叟,傳得槐花蕊方,因以治之。

 

不十日而莖根漸愈,半月後,即自內達外,退至馬口而全愈。

 

疳愈後,即見些微廣佁,復與五加皮飲十餘劑而全愈。

 

向彼傳方者曰:此方善治淫瘡,熱毒悉從小便泄去,所以能治此疳。

 

但服此者,可免終身瘡毒後患。

 

然猶有解毒奇驗,則在瘡發之時,但見通身忽有雲片紅斑,數日而沒者,即皆瘡毒應發之處,瘡毒已解而瘡形猶見,是其驗也。

 

予初未之信,及此人瘡發之時,瘡固不多,而通身紅斑果見,凡兩日而沒,予始知瘡之有奇,一至如此。

 

新按。

 

●立齋曰:下疳屬肝經濕熱下注,或陰虛火燥。

 

治法:腫痛發熱者,血虛而有熱也,四物湯加柴胡,山梔。

 

腫痛寒熱者,肝經濕熱也,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黃連。

 

腫痛便澀者,濕熱壅滯也,龍膽瀉肝湯。

 

腫痛腐潰者,氣血虛而有火也,八物湯加山梔,柴胡。

 

日晡熱甚者,陰血虛而有火也,小柴胡湯加參,朮,芎,歸。

 

日晡倦怠者,陽氣虛而下陷也,補中益氣湯。

 

有經久不愈而發寒熱者,腎水不能生肝木也,宜六味丸。

 

若筋縮或縱,或為癢痛,或出白津,此筋疝也,用龍膽瀉肝湯。

 

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炒山梔,炒龍膽。

 

陰虛火燥者,用六味丸。

 

莖中癢,出白津,用補中益氣湯與清心蓮子飲間服。

 

蓋此證肝經陰虛為本,腫痛寒熱等證為標,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

 

凡脾土虛不能生金水,而見一切肝證者,當佐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以滋化源。

 

●一男子腫痛不消;一男子潰而腫痛發熱,小便秘澀,日晡或熱;一小兒腫痛,諸藥不應,俱以小柴胡湯吞蘆薈丸,數服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患前證,雜用消毒之藥,虛證悉具,二年餘矣。

 

詢之,乃稟所致。

 

用萆薢湯月餘,諸證漸愈,又用補陰八珍湯,補中益氣二湯而痊。

 

庶吉士劉華甫,或莖中作痛,或竅出白津,或小便秘澀。

 

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澤瀉,黃連,木通,膽草,茯苓二劑,以清肝火,導濕熱,諸證漸愈。

 

後因勞倦,忽然寒熱,此元氣復傷也,用補中益氣而安,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滋腎水而全愈。

 

一男子玉莖腫痛,小便如淋,自汗甚苦,時或尿血少許,尺脈洪收,按之則澀。

 

先用清心蓮子飲加牛膝,山梔,黃檗,知母,柴胡,數劑少愈。

 

●更似滋腎丸一劑而痊。

 

<玉機微義>曰:如自汗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

 

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再利之,則營衛枯竭,無以制火而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

 

兼此證,乃陽明經病,大忌利小便。

 

俱薛按 ●海藏治下疳久不愈方:橡斗子二個,合盛黃丹令滿,以亂髮厚纏定,燒煙盡為度,同研為細末。

 

先以白熱漿水洗瘡膿盡,次上藥。

 

甚者不過三次,如神。

 

●又下疳方:下疳瘡內毒盛者,必須治內方愈。

 

外治者,須螵蛸散,或此方亦佳。

 

人中白生用,官粉煆黃,紅丹飛炒。

 

右等分為末。

 

先用藥湯或濃茶洗淨,然後敷藥,每日二三次,或用豬油,或用蜜水調敷之。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