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諸氣經義邪氣十三】
●刺節真邪論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痺,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
搏於筋,則為筋攣。
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
留而不去,則為痺。
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餘義詳本經。
●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
餘藏皆如此。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小鍼解曰: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
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腸胃,故曰濁氣在中也。
清濕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