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諸氣經義時氣三】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四時之氣,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
帝曰:願聞其行何謂也?曰: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
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
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
此四時正化之常。
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必謹察之。
帝曰:願聞同化何如?岐伯曰:風溫春化同,熱薰昏火夏化同,勝與復同,燥清煙露秋化同,雲雨昏暝埃長夏化同,寒氣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更用之盛衰也。
●四氣調神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至真要大論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謂之至,氣分謂之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脈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者,何也?岐伯曰:四時之氣使然。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亦應之。
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始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
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敢問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仲夏善病胸,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營衛生會篇曰: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