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諸病源候論 卷五 消渴病諸候 消渴候143】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28 17:04
標題: 【諸病源候論 卷五 消渴病諸候 消渴候143】

諸病源候論 卷五 消渴病諸候 消渴候143

 

 

消渴病諸候(凡八論)

 

一、消渴候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

 

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石勢結受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

 

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複能製受於石。

 

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

 

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坐熱氣,留受於經絡不引,血氣壅澀,故成癰膿。

 

診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

 

又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

 

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夫五味入於口,藏受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

 

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厥陰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飢而不欲食,甚則欲吐蛔。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法》云︰人睡臥,勿張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養生方‧導引法》赤松子云︰臥,閉目不息十二通,治飲食不消。

 

法云︰解衣 臥,伸腰 少腹,五息止。

 

引腎氣,去消渴,利陰陽。

 

解衣者,無使掛礙。

 

臥者,無外想,使氣易行。

 

伸腰者,使腎無逼蹙。

 

者,大努使氣滿小腹者,即攝腹牽氣使上,息即為之。

 

引腎者,引水來咽喉,潤上部,去消渴枯槁病。

 

利陰陽者,饒氣力也。

 

此中數虛,要與時節而為避,初食後,大飢時,此二時不得導引,傷人。

 

亦避惡日,時節不和時亦避。

 

導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

 

法不使大冷大熱,五味調和。

 

陳穢宿食,蟲蠍餘殘,不得食。

 

少眇著口中,數嚼少湍咽。

 

食已,亦勿眠。

 

此名谷藥,並與氣和,即真良藥。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