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便濁門 治法2135】
丹溪曰︰濁証多是濕熱濕痰,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湯加蒼、白朮,去熱用黃柏、青黛、滑石、山梔,痰盛者以二陳加南星,蛤粉、神曲糊丸,青黛為衣,虛勞者不宜峻用寒涼、當用補陰滋腎氣。
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氣。
便濁皆是小腸膀胱濕熱,而或兼痰。
遺精多屬心腎邪火,或主於虛,病機大有不同也。
古人共方出治者,以其固澀之意無異。
再若其固澀之藥,庶可相同。
若論病機猶當推察,不可一途一治,今固分門立方,醫者宜加詳審。
若論婦人白帶赤帶,庶其病機同,而出治可以相參也。
故丹溪云︰濁主濕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白屬氣。
寒則堅凝,熱則流通,與痢帶同治可也。
一人便濁經年形瘦作心虛,主治用珍珠粉丸和定志丸服。
一婦人年近六十形肥,奉養膏粱,飲食濃味,中焦不清,濁氣流入膀胱,下注白濁。
白濁即濕痰也,用二陳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清氣,加蒼朮、白朮,補胃去濕,服四貼。
後濁減大半,卻覺胸滿,因升麻、柴胡升動胃氣,痰壅滿悶,又用本方加炒曲、白朮、香附。
素無痰者,雖升動不滿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