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痰飲門 治法1491】
丹溪曰︰氣之初病,其端甚微。
或因飲食不謹;或外觸風雨寒暑;或內因七情;或食味過濃,偏助陽氣,蘊為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津液不行,清濁相干。
氣之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
不求病源,便認為寒,處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服,時暫得快,以為神方。
濃味依前不節,七情又復相仍,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於攢聚。
或半月一月,前証復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
醫猶不察,復以香燥之藥,久服過多,血液俱耗,胃脘枯搞,漸成痞痛膈噎之証,此燥熱之誤也。
若夫用熱藥,其必挾虛寒之証,或為外束風寒,痰氣內鬱,可以溫散,或先疏導痰滯,必當攻補兼施,要在臨病製方,隨時增減。
河間、子和、丹溪諸家治法靡不精詳,或熱或寒,或攻或補,究其所屬,合其所宜,無施不當矣,何熱藥之誤哉﹗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