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辨痙濕病証第十二442】
此篇相傳謂為叔和述仲景金匱之文,雖遠不可考,觀其揭首之辭,信有之也。
然既曰以為與傷寒相似而致辨焉,則亦述所當述者,是故後人稱之為仲景之徒云。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痙,見太陽上編。
,音謁,下同,痙見下,素問諸痙項強,是也。
濕,沾潤不乾也。
天之雨露,上濕也。
地之水潦,下濕也。
人之汗液,身中之濕也。
凡著沾潤,經久不乾,皆能致病。
傷濕之謂也。
傷暑也。
史記羽扇,淮南子武王蔭 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是也。
叔和之意。
蓋謂三者皆風寒之變証,既成變証,則當別為立論,然自風寒變來,本屬太陽,猶有風寒涉似之疑,須當並為辨論,故揭己意而述之如下。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名曰痙。
此揭痙之狀,發熱,太陽未除也。
沉,寒也。
細,濕也。
中風傷寒,病猶在太陽,而脈變如此者,則是重感寒濕而變痙,不可仍以中風傷寒稱也。
詳見下。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此承上條復原變痙之由,千金曰,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然則發汗太多者,重感寒濕而變痙之原因也。
蓋中風自汗,傷寒發汗,汗出過多,衣被必濕,濕勝寒生,過時不更,汗後新虛,易於感受,濕漬寒侵,滲注關節,所以有痙之變也。
不然,則太陽病而發汗,安得別有所謂寒濕而可以為重感哉。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此以中風而致變言,汗出不惡寒,風傷衛也。
柔,風性軟緩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此以傷寒而致變言,無汗,反惡寒,寒傷榮也。
剛,寒性勁急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痙病也。
卒,清勿切,噤,郡軫切,此以痙之具証言,身熱頭熱,面赤,目脈赤,陽邪發於陽也。
足寒。
陰邪逆於陰也。
獨頭面搖者,風行陽而動於上也。
卒,忽然也。
噤,寒而口閉也。
蓋口者脾之竅。
胃為脾之合,而脈挾口,環唇,脾虛胃寒,故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飲食不通也。
背反張者,太陽之脈挾背,故寒則筋急而拘攣,熱則筋緩而縱弛也。
然剛柔二痙,則各見証之一偏,惟風寒俱有而致變者,則具見也。
痙止此,詳見痙書。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一身盡疼者,人身之土,內則主脾胃,外則主肌肉,土惡濕,濕自外入,肌肉先傷也。
發熱。
濕鬱而蒸也。
熏黃者,土本黃色,濕則昏滯,故黧暗而不明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塞,心勿切,內,音納,此以上濕言,亦風濕也。
身上疼痛,與上條互詞,面黃,喘,煩,脈大者。
風為陽,而陽受之也。
能飲食者,陽能化谷,所以胃和而裡無病也。
病在頭以下,申上文之意。
寒以濕之性言,鼻氣通於天,故邪獨甚而專主治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強,上聲,此以下濕言,亦寒濕也。
但頭汗出者,寒為陰,陰邪客於陰,陽上越而不通於下也。
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太陽之脈挾背,背居北,最為畏寒,寒濕之陰邪,注經絡,滲骨髓。
所以筋脈牽急,而惡寒甚也。
噦,胸滿者,凡在太陽下早皆然也。
丹田,下焦也。
胸中,上焦也。
熱在下而寒在上,所以渴欲得水,反逆而不能飲,且又亡津液,所以口乾燥而內作煩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痺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此以濕之入裡者言,關節疼痛者,寒濕之氣,走注內滲,所以脈沉而細也。
痺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即水,甚則橫流,不遵故道,妄逆而暴亂也。
利其小便者,導其遵故道而行,禹之治功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發熱,日晡所劇者,陽明主胃而屬土,土主濕,所以熱甚於陽明之王時也。
然汗出當風而為風濕,則是以身中之濕言,此其所以陽明王而熱則劇,與久傷取冷,與夏月傷於冷水之意同。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也。
此承上條復設問答而喻治,陰雨不止,則濕不除,所以益當發汗也。
然風濕本由汗出當風而得,則汗之大出者,必反濕轉加甚可知也。
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見出,則濕消而風散矣,此固發汗之微機,後之動輒以大汗為言者,其去道奚啻尋常而已哉。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亡於上也。
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脫於下也。
然治濕當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誤治而陰陽散亡也。
濕止此。
太陽中熱者。
是也。
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蒸熱謂之暑,傷暑謂之,汗出惡寒者,太陽表不固也。
身熱者,暑邪傷陽也。
渴者,亡津液而內燥也。
然渴為內証,太陽主表而有渴,何也?炎暑之時,陽浮外越,人之津液本少,渴為常事,況更汗出而重亡津液乎,且太陽溫病已有渴,又況 乎。
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身熱疼重,而曰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惡濕,水滲土而蒸發也。
脈微弱者,熱則血乾而氣耗也。
然夏日則飲水,故人之常事,而曰傷,何哉,良由暑迫,飲之過多,或得之澡洗,暑反內入也。
然則庸俗以當盛暑時濯流飲泉,而得身熱疼重,遽謂為閉水傷寒者,水其暑之訛,而傷寒則浮謠之謬也。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而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
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數,音速,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總上文具証而言,下乃申其詳而致戒也。
弦細芤遲。
亦詳微弱之意,小便已,洒洒然毛聳者,陰虛而寒內作也。
手足逆冷者,陽熱內陷也。
小有勞身即熱者,陽虛氣怯,不勝力任之甚也。
口開者熱甚也。
故反則噤是也。
前板齒燥者,陽明熱甚而津液乾也。
惡寒甚者,以虛其表也。
發熱甚者,以擾其陽而損其陰也。
淋甚者,損其陰而津液竭也。
言三法皆不可也。
然則治之奈何,金匱治 以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有嘯則生風之能,荐涼解秋之義,人參有益陽補虛之用,生津止渴之功,是故通寒暑而妙應,神矣哉,所謂方而世為萬病祖者,此之謂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