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噦□ 25】
傷寒噦者,何以明之?
□ (音噎)近於噦。
□ 者但胸喉間氣。
□ 塞不得下通,然而無聲也。
若噦則吃吃然有聲者是也。
噦者成金也。
胃受疾故噦。
噦也。
□ 皆胃之疾。
但輕重有差爾。
虛寒相搏。
反飲水令汗大出。
水得寒氣。
冷必相搏,其人即□ 。
言胃氣虛竭也。
傷寒大吐大下之後。
極虛複極汗出者,其人外氣怫郁。
複與之水。
以發其汗。
因得噦。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又胃中虛冷。
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即是觀之噦、□ 皆胃疾可知矣。
經曰:趺陽脈浮,則為氣□ 。
脈滑則為噦。
此為醫咎。
責虛取實之過也。
大抵妄下之後。
胃虛氣逆,則成噦也。
經曰:濕家若下之太早則噦。
本虛攻其熱則噦。
而陽明病不能食。
攻其熱必噦。
諸如此者,皆下之後。
胃虛而噦者也。
然□ 者正為水寒相搏,必曰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而可矣。
至於噦者,則又熱氣壅郁。
氣不得通而成者也。
輕者有和解之証。
重者有攻下之候。
經曰:有潮熱時時噦。
與小柴胡湯者,即是和解之証也。
噦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則愈。
即可攻下之候也。
傷寒至於噦,則病已極也。
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
如太陽中風。
以火劫發汗。
陰陽俱虛竭。
身體枯燥。
但頭汗出。
劑頸而還。
腹滿微喘。
口乾咽爛。
或不大便。
久則譫語。
甚者至噦。
是言其極也。
又不尿。
腹滿加噦者不治。
是為真病,其若是者,雖有神醫之術。
當斯脫絕之候。
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