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傷寒六書傷寒瑣言卷之一陰證】 [打印本頁]

作者: ljx0012無知    時間: 2012-8-10 04:47
標題: 【傷寒六書傷寒瑣言卷之一陰證】

傷寒六書傷寒瑣言卷之一陰證

 

陰證

 

初病無熱,便四肢厥冷,或胸腹中滿,或嘔吐,腹滿痛,下利,脈細無力,此自陰經受寒,即真陰證,非從陽經傳來,便宜溫之,不宜少緩。

 

經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治宜四逆湯。

 

凡腹滿腹痛,皆是陰證,只有微甚不同,治難一概。

 

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

 

腹痛甚,桂枝大黃湯。

 

若自利腹痛,小便清白,便當溫,理中、四逆,看微甚用。

 

輕者五積散,重者四逆湯。

 

無脈者,通脈四逆湯,使陰退而陽復也。

 

陰毒病手足指甲皆青,脈沉細而急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陰毒甘草湯,臍中蔥熨,氣海、關元著艾,可灸二三百壯,仍用溫和補氣之藥通其內外,以復陽氣。

 

若俱不效,死證也。

 

凡傷寒,陰證難看。

 

凡看傷寒,惟陰證最難識。

 

自然陰證,人皆可曉,及至反常則不能矣。

 

如身不發熱,手足厥冷,好靜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脈沉細,人共知為陰證矣。

 

至於發熱面赤,煩躁不安,揭去衣被,飲冷脈大,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

 

必須憑脈下藥,至為切當。

 

不問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無力者,必有伏陰,不可與涼劑,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裡之寒,隨手而愈。

 

但更有沉寒之甚,須用薑、附以退之,秘之勿泄。

 

脈雖洪大,按之無力者,重按全無,便是陰證。

 

凡治傷寒,尺脈弱而無力者,切忌汗下,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陽毒傷寒,服藥不效,斑爛皮膚,手足皮俱脫,身如塗朱,眼珠如火,燥渴欲死,脈洪大而有力,昏不知人,宜三黃石膏湯主之。

 

凡看傷寒,須問病患有何疼痛處,所苦所欲,飲食大便,並服過何藥。

 

問有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涼藥,犯之必死。

 

蓋胃中有寒,則蛔上入膈,大凶之兆,急用炮乾薑理中東加烏梅二個煎服。

 

蛔安,卻以小柴胡湯退熱。

 

蓋蛔性聞酸則靜,見苦則安故也。

 

凡看傷寒,有口沃白沫,或唾多流冷涎,俱是有寒,吳茱萸湯、理中、真武湯之類,看輕重用,切忌涼藥。

 

雜病亦然。

 

或用甘溫藥補元氣,四君子東加附子一片。

 

血虛,用仲景八味丸。

 

引用網址http://jicheng.sabi.tw/jcw/book/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