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古今醫澈卷之三雜症-口病】 [打印本頁]

作者: ljx0012無知    時間: 2012-8-9 04:53
標題: 【古今醫澈卷之三雜症-口病】

古今醫澈卷之三雜症-口病

 

口病

 

中央黃色。

 

入通於脾。

 

開竅於口。

 

胃脈挾口環唇。

 

大腸脈還出挾口。

 

厥陰脈下頰裡環唇內。

 

又皆統之於脾矣。

 

獨其邪之所侵。

 

火熱則赤。

 

木乘則青。

 

氣虛則白。

 

火極似水則焦黑。

 

水極似火則裂坼。

 

一寒一熱。

 

判若天淵。

 

胃熱脈洪。

 

責於心火。

 

內熾脾虛。

 

脈弱本於陰寒上逼。

 

清胃涼膈。

 

所以徹熱。

 

附子理中。

 

所以溫裡。

 

今人一見唇焦。

 

便指為熱。

 

不知中氣虛寒。

 

飲食不進。

 

中焦失守。

 

無根之火。

 

逼而上浮。

 

若以寒涼投之。

 

則火愈不歸。

 

而食愈不進。

 

惟人參理中。

 

溫其中氣。

 

火奠厥位。

 

而唇口坼裂。

 

如久旱逢霖。

 

立時潤澤矣。

 

至乃舌為心苗。

 

脾之絡。

 

連舌本。

 

散舌下。

 

腎之脈。

 

亦系舌本。

 

傷寒家驗舌苔。

 

以焦黑為胃熱。

 

為水枯。

 

則本此。

 

若別口味之辛甘鹹苦酸。

 

以察五臟之熱。

 

尤其顯白者。

 

則各以其臟治之。

 

斯善耳。

 

要之二陽之病發心脾。

 

火土子母相關。

 

豈淺鮮哉。

 

一口病實熱。

 

脈洪數有力者。

 

用清胃湯。

 

一口病飲食不進。

 

脈微細軟弱者。

 

用人參理中湯。

 

或歸脾東加炮薑。

 

一謀慮不決。

 

上為口糜。

 

用逍遙散。

 

或升陽散火湯。

 

大腸移熱。

 

用秦艽升麻湯。

 

清胃傷 治胃火血燥唇裂。

 

或為繭唇。

 

或牙齦潰爛作痛。

 

黃連(炒) 生地黃 升麻(各一錢) 當歸(一錢二分) 牡丹皮(八分) 水煎。

 

引用網址http://jicheng.sabi.tw/jcw/book/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