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澈卷之一傷寒-發狂譫語】
發狂譫語狂者。
陽明邪熱所發。
有實無虛也。
譫語。
則虛實參半焉。
鄭聲。
則虛多而實少矣。
何以言之。
陽明多氣多血。
邪又乘焉。
則亢陽無制上亂神明。
躁擾狂越。
不可名狀。
故為大實大熱也。
聖惠方。
用大黃五兩。
醋炒微赤為散。
以臘雪水五升煎如膏。
每服五匙。
冷水下。
蓋取其駿快之性。
定鬱亂以致太平。
非此不能。
譫語者。
亦屬胃邪所致。
然有熱入血室。
或蓄血停痰。
鬱結驚恐。
種種不一。
則虛實參之。
鄭聲者。
止將一事一物。
重復諄諄。
乃因心有所寄。
情有所偏。
兼以火邪。
則虛多而實少矣。
昔攖寧生治一人發狂。
視人為鬼其脈累累如薏苡子。
且喘且摶。
曰此得之陽明胃實。
以三化湯三四下之愈。
此陽明發狂也。
治一女患心疾。
狂歌痛哭。
裸裎詈罵。
問之則瞪視默默。
脈沉堅而結。
曰得之憂憤沉鬱。
食與痰交積胸中。
涌之皆積痰裹血。
復與火劑清上膈。
此兼鬱痰而狂也。
橘泉翁治吳檢討子。
年十八。
眩暈狂亂。
醫以為中寒。
已而四肢厥逆。
欲自投火中。
有欲用烏附回陽者。
翁曰。
此心脾火盛。
陽明內實。
非熱藥可療。
以瀉火解毒三劑得減。
此兼火而狂也。
汪石山治一婦。
三十余。
忽病狂言。
披發裸形。
不知羞惡。
其脈浮緩而濡。
曰此必忍飢或勞倦傷胃而然耳。
經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二陽者胃與大腸也。
忍飢過勞。
胃傷而火動矣。
延及心脾。
則心所藏之神。
脾所藏之意。
皆為擾亂。
失所依歸。
安得不狂。
此陽明虛也。
法當補之。
遂用獨參湯加竹瀝飲之痊。
此因內傷而狂也。
壺仙翁治發狂譫語。
歌笑不倫。
手足厥逆。
身冷而掌有汗。
兩手脈沉滑有力。
曰陽勝拒陰。
火極而伏。
反兼勝已之化。
亢則害。
承乃制也。
熱勝血菀。
故發狂譫語。
火性炎上故歌笑不倫。
陽極則反。
故身冷厥逆。
泄其血則火除。
抑其陽則神寧。
乃用桃仁承氣湯下血數升。
益以黃連竹瀝石膏之劑。
大汗而解。
此兼血而狂也。
要知狂為危候。
醫者到此。
未便措手。
輒曰下之。
豈知有如是變幻。
吾故表而出之。
丹溪治一少年。
秋初熱病。
口渴而妄語。
兩顴火赤。
醫作大熱治。
翁診之。
脈弱而遲。
告曰此作勞後病溫。
惟當服補劑自已。
今六脈時見搏手。
必涼藥所致。
竟以附子湯啜之。
應手而瘥。
又治憲幕傅氏子。
病妄語。
時若有所見。
翁切其脈。
告曰。
此病痰也。
然脈虛弦而沉數。
蓋得之當暑飲醉。
又大驚。
傅曰。
然。
嘗夏因勞而甚渴。
恣飲梅水一二升。
又連得驚數次。
遂病。
翁以治痰補虛之劑處之。
浹旬愈。
此二症又譫妄之異者。
並載附焉。
二化湯濃朴(薑汁炒) 大黃 枳實(麩炒) 羌活(各三錢) 水煎服。
獨參湯人參(不拘多少分兩隨症) 拍破水煎服。
桃仁承氣湯桃仁 肉桂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半) 芒硝(一錢半) 水煎服。
引用網址:http://jicheng.sabi.tw/jcw/book/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