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桂枝湯方】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7 23:34
標題: 【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桂枝湯方】

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桂枝湯方

 

桂枝湯方

 

桂枝 三兩 芍藥 三兩 甘草 炙,二兩 生薑 切,三兩 大棗 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當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按〕:
 

桂枝湯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

 

夫桂枝氣味辛甘,全在於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發汗之功,宜刪此二字,後倣此。

 

 

〔方解〕:
 

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

 

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榮。
 

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旨。
 

芍藥臣桂枝是於和榮中,有調衛之功。

 

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表。

 

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

 

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裏,且以調和諸藥。
 

以桂芍之相須,薑棗之相得,藉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裏,氣衛血榮,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穀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

 

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漐漐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
 

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榮衛之第一方也。

 

凡中風傷寒,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

 

其他但見一、二證即是,不必悉具。

 

故麻、葛、青龍發汗諸劑,咸用之也。
 

若汗不出,麻黃證也。脈浮緊,麻黃脈也。

 

固不可與桂枝湯,然初起無汗,已用麻黃發汗,汗解後復煩,脈浮數者;與下後脈仍浮,氣上衝者;及下後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經中皆用此以解外。

 

誠以此時,表雖未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經汗下,津液已傷,故脈證雖同麻黃,而主治當屬桂枝也。
 

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不治傷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謂專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湯倍芍藥生薑,加人參,名桂枝新加湯,用以治榮表虛寒,肢體疼痛。


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裏虛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用以治虛損虛熱,自汗盜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
 

適寒溫服,歠熱稀粥以助藥力,欲使穀氣內充,易為釀汗也,溫覆令一時許,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謂不可過汗也,蓋取汗在不緩不急,不多不少,緩則邪必留連,急則邪反不盡,汗多則亡其陽,汗少則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謂病輕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
 

停後服,不必盡劑,謂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過也。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謂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依前法也。

 

又不汗後服,謂病仍不解,後服第三升也。
 

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謂服此第三升,當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緩,以半日三時許為度,令三服盡,始適中其服之宜也。

 

若病重者,初服一劑,三升盡,病不解,再服一劑,病猶不解,乃更服三劑,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時為度,務期汗出病解而後己,後凡有曰依服桂枝湯法者,即此之謂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