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虛勞心傳 選方 歸脾湯】
歸脾湯
治思慮傷心(脾在志,為思也)。
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悸者,心築築跳動也。)
自汗盜汗,汗出也。)
或勞倦傷脾,(應酬太煩,奔走太苦,飲食失節,皆能傷脾。)
肢體酸疼,(脾主四肢肌肉,故也。
然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則肝腎亦傷,所以亦有兼筋骨腰酸也。)
嗜臥少食,(脾傷則神亦倦,故嗜臥,又腎病則嗜臥,精竭者,神倦也。
少食者,胃傷也。)
或心脾虛痛,(所謂胃脘,當心而痛是也。)
大便不調,(脾主大便,虛則或滯或閉,是其本病也。)
血無主統,(心虛則不能生血,脾虛則不能統血。)
錯經妄行,(或上或下皆是。)
或血虛發熱晡熱,(申酉時,心脾血虛,皆發熱晡熱。)
或經不準閉絕等症。
(心脾受傷之故,亦有房勞傷腎,惱怒傷肝,而損衝任二脈所致。)
人參(虛者多用) 黃 (蜜炙) 白朮(米泔水浸半日,隔土蒸,晒乾再用白蜜調人乳浸,照五錢) 遠志(安神補心,以生神,五分,原方無) 當歸(養血益肝,以生心,五分,原方無)圓眼肉(甘先入脾,以脾喜甘也。
十枚) 木香(香能快氣,以脾喜通也。
三五分) 他如驚悸怔忡,加辰砂、麥冬。
不寐多用棗仁、圓肉,加生地、麥冬、石斛、竹葉。
如有痰者,再加竹瀝、天竺黃。
自汗多用參、 。
盜汗多用棗仁,加白芍、五味、生地、麥冬,而參、、木、遠四味,隨症減去。
肢體酸疼,加牛膝、續斷、秦艽、二地。
食少多用人參。
胃脘心痛,倍木香,加砂仁、橘紅。
大便泄瀉,倍白朮,加米仁、山藥、蓮肉。
便血加生地、白芍、麥冬、五味。
血熱甚者,加地榆。
血虛發熱晡熱加地冬,而參、 、木香隨症去留。
如因肝經血虛而寒熱如瘧者,則宜逍遙散加減。
如腎中陰虛而發熱者,則宜保陰六味之屬。
經水先期者為血熱,色紫黑者熱之甚,加二地、白芍、五味、麥冬。
熱甚者,加龜甲、黃柏,而參、 、木香,隨症去留。
後期者為血虛,色淡者為虛之甚,倍當歸,加地芍、枸杞、麋角、龜甲,兼服六味,左歸。
經水或前或後不一,其症氣亂,患從虛治,仍照上法,再加四製香附。
(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同艾浸,浸二宿,分作四分,一分鹽水浸炒,一分酒浸炒,一分童便浸炒,一分人乳浸炒。)
經水閉絕,屬心脾虛者,倍當歸,加地、芍。
若因火盛陰虛血枯者,則宜參用六味、左歸之屬,加柏仁、澤蘭、麥冬、白芍。
如因氣血鬱滯或肥人痰多壅閉等症,另消息治之。
崩漏加地芍、麥冬、五味、萸肉、龜甲、血余。
本方加柴胡、山梔,是加味歸脾湯也。
此方補氣養血安神,乃心脾肝三經之藥,宋‧嚴用和所創。
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及其子。
勞倦本以傷脾,臟傷則病連於腑。
故凡內而傷精,外而傷形,皆能病及於胃。
此二陽之病,所以發心脾也。
不得隱曲,陽道病也。
夫胃為水穀之海,主化營衛而潤宗筋。
如經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陽陽明之所合也。
胃病則失生化精血之原,故為陽衰少精,其在女子則為不月。
又云: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胃家受病,久而傳變,則肝木勝土,風淫而肌體消削,胃病則肺失所養,故氣息奔急,氣竭於上,由精虧於下,敗及五臟,故死不治。
所以病才見端,即為療治。
原方無遠志、當歸,薛氏加入以治血虛,又加丹皮、山梔,以治血熱,而陽生陰長之理乃奮。
隨手變化,通於各症,無不神應。
趙氏謂凡治血症,須按三經用藥。
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
歸脾湯一方,從肝補心,從心補脾,率所藏所生,而從所統,所謂隔二之治,其意蓋歸血分藥一邊。
後人不解,妄為加減,盡失其義,即有稍知者,亦只謂治血從脾,雜入溫中香燥劫陰之劑,而嚴薛二家之旨益晦。
高鼓峰熟於趙氏之論,獨悟其微,謂木香一味,香先入脾,縱欲使血歸於脾,此噓血歸經之法,然嫌其香燥,反動肝火而乾精液,故其用每去木香而加白芍,以追已散之陰。
且心血衰少,火必刑金,白朮燥烈,恐增咳嗽,得芍藥則太陰為養營之用。
惟脾虛泄瀉者,方留木香以醒脾,脾挾虛寒者,方加桂附以補陽。
而外此者,出入心肝脾三經,甘平清潤之藥。
愚謂經期不準,閉絕崩漏及便血等症,本方加減,多所相宜。
若嘔吐諸血,果屬氣虛不能統攝,必面色黃白而無神,言語輕微而倦怠,脾胃虛薄而不調,六脈微弱而不數者,亦可用本方。
然患氣虛失血者甚少,即思慮傷心,勞將成未成之界,未見腎陰虛諸症,而兼脾虛症候,或大便溏泄者,則宜是方。
若內熱骨蒸已成虛勞,又宜壯水滋陰為要,縱食少便泄,非參、 、白朮助陽之品所宜矣。
若勞役而兼勞心者,是心脾俱傷,具前列之症,未見肺腎陰虛諸病者,可用本方加減。
然勞倦傷脾,乃脾之陰分受傷者多。
故經云:陰虛生內熱,因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上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是宜補脾胃之陰。
此勞役太過,陽和之氣,亢極化火,火旺則陰虛內熱,但非色欲傷腎,真陰虛而生內熱之難療。
又云: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腎者,水藏也。
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
遠行勞倦,骨必受傷,逢大熱者,或逢天令之熱,或陰不足而內熱,火旺水虧,故骨枯髓虛,而必腎虛諸症見矣。
此平時色欲過度,以致不能勞役而然,急當壯水滋陰為主,亦非本方之所宜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 ... F%83%E5%82%B3/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