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四 痛風 論663】
痛風(古名痛痹)
論
《內經》曰:諸風掉眩,強直支痛, 戾裡急筋縮,皆足厥陰風木之位,肝膽之氣也。
又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以冬遇此為骨痹,以春遇此為筋痹,以夏遇此為脈痹,以至陰(六月也)遇此為肌痹,以秋遇此為皮痹。
夫古之所謂痛痹者。
即今之痛風也。
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如虎咬之狀,而以其名名之耳。
丹溪曰:大率因血虛受熱,其血已自沸騰,或加之以涉水受濕,熱血得寒,污濁凝滯,不得營運,所以作痛。
夜則痛甚,行於陰也。
治以辛溫,監以辛涼,流散寒濕,開通鬱結,使血行氣和,更能慎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86%AB%E5%AD%B8%E6%AD%A3%E5%82%B3/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