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二 哮喘 方法262】
方法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鬱而稠痰在肺胃也。
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而喘者。
哮專主於痰,宜用吐法。
亦有虛而不可吐者,謹之。
治哮必使薄滋味,不可純用寒涼藥,必兼散表。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聲。
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
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其痰,喘則暫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
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
昔葉都督患此證,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
氣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
又有胃虛喘者,抬肩拮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痰者,降痰化氣為主。
火炎者,降心火,清肺金。
陰虛痰喘者,補陰降火,四物東加枳殼、半夏。
一云:陰虛氣喘,四物東加陳皮、甘草些少以降氣補陰。
白芍藥須以酒浸,日干,忌火。
氣虛發喘,以參、 補之而愈。
凡人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已發,以攻邪為主。
喘急甚者,不可用苦寒藥,火盛故也,宜溫劫之。
劫藥用椒目五、七錢,研為極細末,生薑湯調服。
喘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