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二 咳嗽 論248】
論 《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五臟之咳延久,乃移於六腑。
河間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
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
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
故《內經》又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
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反動之,氣必上衝而為咳,甚則動於脾濕,發而為痰焉。
又曰: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惟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於肺,則為咳嗽。
假令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為患不同,宜隨證而治之。
是故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
夫欲治咳嗽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必以順氣為主。
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橘紅利其氣,而痰飲自降。
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氣湯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濃朴湯疏導之。
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發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東加杏仁。
此治法之大要也,學人不可不知。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