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教授胡思遠:中國人登月還需15年】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國防大學教授胡思遠:中國人登月還需15年</FONT>】</FONT></STRONG></P><P align=center><BR><BR></P><STRONG></STRONG>
<P align=center><STRONG>胡思遠教授在演講。</STRONG></P>
<P><BR><STRONG>晶報訊(記者馬東梅/文賴犁/圖)雖然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已於日前成功拍攝到月面虹灣局部影像圖,但中國人登月的夢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STRONG></P>
<P><BR><STRONG>昨日下午,國防大學教授胡思遠在深參加讀書月活動時說,“中國人登月還需要15年左右。”</STRONG></P>
<P><BR><STRONG>月球上資源極豐富</STRONG></P>
<P><BR><STRONG>昨日下午,第11屆深圳讀書月手機閱讀季·新視界新閱讀論壇上,胡思遠受邀做了題為《嫦娥二號與國家大工程》的報告。</STRONG></P>
<P><BR><STRONG>胡思遠指出,人類探索月球不僅是一種探索精神的激勵、人類文明的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在於探索月球上的資源。</STRONG></P>
<P><BR><STRONG>他介紹,目前人們已經探測出月球上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極其豐富的太陽能,以及可控核聚變發電原料——氦-3。</STRONG></P>
<P><BR><STRONG>研究發現,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氦-3,初步估計有上百萬噸。</STRONG></P>
<P><BR><STRONG>如果能夠解決將氦-3運回地球的問題,8噸氦-3就可以解決全中國一年的能源需求。</STRONG></P>
<P><BR><STRONG>另外,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探索月球,可為人類探索其它星球打前站。</STRONG></P>
<P><BR><STRONG>“新時期,太空對國家的安全、發展等多方面的戰略意義越來越凸顯,各國都不甘落後。”</STRONG></P>
<P><BR><STRONG>胡思遠指出,正是基於以上的原因,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中國、印度在內多個國家,都在經營各自的探月活動。</STRONG></P>
<P><BR><STRONG>相比美國和前蘇聯,中國探月工程起步相對較晚,目前的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STRONG></P>
<P><BR><STRONG>雖然此次通過嫦娥二號傳回的數據製作的月面圖不遜於美日,但所使用相機需進口。 </STRONG></P>
<P><BR><STRONG>“感光材料不夠先進以及製造工藝現對落後,是相機依賴進口的兩大原因。”</STRONG></P>
<P><STRONG>國人登月還需15年</STRONG></P>
<P><BR><STRONG>“中國人登月還需要15年左右。”</STRONG></P>
<P><BR><STRONG>胡思遠說,根據國家的規劃部署,我國的月球探測分為三個階段,一個是無人探月階段,第二是載人登月階段,第三是把月球作為基地,進行研究開發階段。</STRONG></P>
<P><BR><STRONG>目前,中國仍處於第一個探月階段。</STRONG></P>
<P><BR><STRONG>而第一個探月階段是分三期實現的。</STRONG></P>
<P><BR><STRONG>第一期搞繞月探測,全球性、整體性和綜合性探測月球;第二期是落月精確探測,進行區域性的就位探測和月球車巡視探測;第三期是探測器要落到月球上採好樣品然後返回地球。</STRONG></P>
<P><BR><STRONG>可以說,“嫦娥二號”是探月一期工程向二期工程的一個跳板,既繼承了“嫦娥一號”衛星的許多成熟技術,又根據任務目標的不同,增加了很多新技術,對探月工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STRONG></P>
<P><BR><STRONG>報告會上,有觀眾提出,如果把月球上的資源運到地球上,月球會不會因為質量減輕而與地球之間的引力發生變化?</STRONG></P>
<P><BR><STRONG>胡思遠回答說,這種狀況幾乎不可能發生,因為地球和月球的質量都是以“億億噸”為單位計算的,從月球上取得的資源在其中所佔的比重微乎其微。</STRONG></P>
<P><BR><STRONG>至於有觀眾提出,能否使用核原料加大火箭推力,胡思遠稱,核聚變或核裂變需要極高的溫度,因此這種想法實現的機率也比較低。</STRONG></P>
<P><BR><STRONG>引自:</STRONG><A href="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0_11/15/3111556_0.shtml"><STRONG>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0_11/15/3111556_0.shtml</STRONG></A><BR></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