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智毅 發表於 2014-2-15 11:31:59

【內傷】

<P align=center><B><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內傷</FONT>】</FONT></P>
<P>&nbsp;</P>內傷(脾胃附)
<P>&nbsp;</P>脈 脈大而無力為內傷。氣口脈大於人迎二倍。或三倍。其急大而數。重按無力。為勞後內傷。右關脈弦滑而沉。或弦大而數。或浮滑而疾者。為飲食內傷也。
<P>&nbsp;</P>右關弱甚。或隱而不見者。為脾胃虛損也。
<P>&nbsp;</P>左關脈緩。右關脈弦者。為肝木乘脾土也。
<P>&nbsp;</P>右關脈數。為胃熱。弦滑為胃寒。脈結為思傷脾也。
<P>&nbsp;</P>症 謹按東垣論。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能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些小賊風。外傷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
<P>&nbsp;</P>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則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後重。
<P>&nbsp;</P>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後輕。外傷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手背不熱。東垣辨法。大略如此。有內傷而無外感。有外感而無內傷。以此辨之。則判然矣。
<P>&nbsp;</P>又王節齋云。東垣以飲食勞倦傷。為內傷不足之病。謂因傷飢失飽。傷損脾胃所致。蓋人之所藉以生者脾胃為本。必賴飲食滋養。若調養失宜。勞後過傷。失其所養。則脾胃氣虛。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非有飲食停蓄者也。
<P>&nbsp;</P>故用補中益氣等藥。若飲食停積不化。鬱發為熱。乃是不足之中。繼之有餘。此為飲食所傷。宜消導之。又或先因飲食而後犯於房勞。或先因勞役而後犯於飲食。此皆不足之中。兼之有餘。須於數者之間。審察明白也。
<P>&nbsp;</P>治 丹溪云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感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有飲食所傷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挾痰者。補中益氣。加半夏。以薑汁竹瀝傳送。挾外感者。補中益氣。加發散。如防風羌活白芷之類。挾食者。補中益氣。加消導。如山楂枳實之類。氣虛熱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 之功。又盧氏云。若內傷外感兼病而相合者。則其脈症必並見而難辨。尤宜細密求之。若顯內症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
<P>&nbsp;</P>而發散次之。若顯外症多者。則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而補養次之。此東垣未之及也。
<P>&nbsp;</P>因並贅於此。用者詳之。
<P>&nbsp;</P>方 補中益氣湯治勞役所傷。時作虛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
<P>&nbsp;</P>人參(去蘆一錢五分) 黃 (一錢五分蜜炙) 甘草(五分) 陳皮(八分) 當歸(一錢二分)
<P>&nbsp;</P>白朮(一錢二分) 升麻(四分) 柴胡(五分)
<P>&nbsp;</P>上作一服。薑一片。棗一枚。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P>&nbsp;</P>氣血虛甚者。加熟附子(一錢五分)、以竹參 之功(陽旺則生陰也)。
<P>&nbsp;</P>挾外感。加防風、羌活(各一錢五分)、乾葛、白芷、川芎(各八分)、倍柴胡。
<P>&nbsp;</P>挾痰者。加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一錢)、薑汁(半盞)、竹瀝(一盞)。
<P>&nbsp;</P>兼鬱熱者。加川芎、山梔、香附(各等分)。
<P>&nbsp;</P>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一錢二分)、官桂(六分)。
<P>&nbsp;</P>腹中惡寒冷痛者。加桂心(五分)。
<P>&nbsp;</P>腹中惡熱喜寒而痛者。加白芍藥(一錢二分)、黃芩(八分)。
<P>&nbsp;</P>夏月腹痛。不惡熱。加炒黑乾薑(七分)、藿香(一錢)、薄、桂(三分)。
<P>&nbsp;</P>天時熱腹痛者。加白芍藥、山梔(各一錢)、桂(三分)。
<P>&nbsp;</P>天時寒腹痛。加半夏(一錢)、益智仁(八分)、乾薑(五分)、桂(三分)。
<P>&nbsp;</P>頭痛。加蔓荊子、川芎(各八分)、細辛(五分)。
<P>&nbsp;</P>頂腦痛。加 本(七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P>&nbsp;</P>臍下痛甚者。加熟地黃(一錢)、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
<P>&nbsp;</P>更加桂心(五分)。
<P>&nbsp;</P>咽乾。加葛根(七分)、麥門冬(一錢)。
<P>&nbsp;</P>心下刺痛。加香附(一錢)、當歸(倍用)。
<P>&nbsp;</P>精神短少。加麥門冬(一錢五分)、五味子(七分)、夏月亦加。救天暑傷庚金。
<P>&nbsp;</P>有痰。嗽。加貝母、杏仁、栝蔞仁、款冬花(各一錢),去參 。虛者勿去。
<P>&nbsp;</P>咳嗽。春。加款冬花、佛耳草(各一錢)、川芎(五分)、夏。加麥門冬(一錢五分)、五味子、(五分或七分)、秋冬。加連節、麻黃(一錢)、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參、黃 ,加石膏(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七分)、木香(五分)、陳皮(一錢)、冬月。更加草豆蔻、益志(各五分)、夏月。更加薑炒芩連(各七分)、秋月。更加檳榔、砂仁(各五分)、春月。更加川芎、藿香(各七分)。
<P>&nbsp;</P>心下痞滿。加枳實、黃連(各八分)、白芍藥(一錢)、桂(二分)。
<P>&nbsp;</P>腹脹。加枳實(八分)、木香、砂仁(各五分)、厚朴(七分)、秋月。加乾薑、肉桂(各五分),去甘草。
<P>&nbsp;</P>脅痛。或急縮。春月。乃肝木盛以致生火。加青皮、枳殼(各一錢)、倍柴胡、余月。加山梔、蒼朮、香附、貝母(各一錢)、青皮、枳殼、黑乾薑(各五分)。
<P>&nbsp;</P>大便秘。加當歸(一錢五分)、桃仁(一錢)、大黃(煨二錢)。
<P>&nbsp;</P>腳軟乏力。或痛。加黃柏、防己(各一錢)、桂(三分)。
<P>&nbsp;</P>時時發熱。乃下元陰火蒸發也。
<P>&nbsp;</P>加生地黃(一錢)、黃柏(八分)
<P>&nbsp;</P>大便虛坐。或了而不了。腹中迫急。氣虛血澀也。
<P>&nbsp;</P>加木香、檳榔(各五分)、倍用當歸。
<P>&nbsp;</P>身熱沉重。雖小便多。亦加茯苓、澤瀉(各七分)、黃柏(五分)、蒼朮(一錢)。
<P>&nbsp;</P>脾胃不和。加茯苓、半夏(各八分)、砂仁、扁豆(各六分)、生薑(三片)。
<P>&nbsp;</P>注夏。加白芍藥、茯苓、黃柏(各八分)、厚朴、蒼朮(各一錢),去柴胡升麻。
<P>&nbsp;</P>痰厥頭痛。此太陰脾經所作也。
<P>&nbsp;</P>加半夏、石膏(各一錢五分)、川芎(八分)、薑汁(二匙)、蔥汁(二匙)。
<P>&nbsp;</P>若挾外感。重以本方。加本經發散之藥治之。如見太陽症。加羌活、 本、桂枝(各等分)、如見陽明症。加葛根(一錢)、倍升麻、如見少陽症,加黃芩、半夏(各一錢)、川芎(八分)、倍加柴胡(一錢)、如見大陰症。加枳實、厚朴(各一錢)、如見少陰症。加栝蔞根(一錢)、生甘草(五分)、如見厥陰症。加川芎(一錢)、若變症發痰。加玄參、乾葛(各一錢)、倍升麻。
<P>&nbsp;</P>思慮傷心脾。神氣不安。夜臥不眠。加茯神(八分)、遠志(六分)、麥門冬、酸棗仁(各一錢)、辰砂(七分為末臨服投入)、圓眼(五個)、自汗。加桂枝(七分)、浮麥(一撮)。
<P>&nbsp;</P>盜汗。加知母、麥門冬、麻黃根(各一錢)。
<P>&nbsp;</P>骨蒸勞熱。日久虛損。加牡丹皮、地骨皮、黃柏、知母、熟地黃(各八分)、倍柴胡,去升麻、久患冷瀉冷痢。或元氣下脫者。加乾薑(炒黑五分)、熟附(八分)、肉果(一錢)、如身有疼痛。及身腫或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者。加羌活、防風、 本(各一錢)、升麻、蒼朮(各八分)、勿用五苓散、所以然者。蓋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如病去勿再服。蓋風藥能損人元氣故也。
<P>&nbsp;</P>如心下痞脈遲。緩加半夏黃連、枳實(各八分)。
<P>&nbsp;</P>如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柴胡、黃連(各八分)、青皮(五分)。
<P>&nbsp;</P>心下痞而嘔逆。加生薑、二片、黃連、陳皮(八分)、冬月。加藿香、丁香(七分)。
<P>&nbsp;</P>心下痞。腹中氣上逆者。是衛脈逆也。
<P>&nbsp;</P>加黃柏(五分)、黃連(五分)。
<P>&nbsp;</P>中脘當心痛。加草豆蔻仁(冬一錢夏五分)。
<P>&nbsp;</P>多吐白沫。胃口上停寒也。
<P>&nbsp;</P>加益智仁(八分)。
<P>&nbsp;</P>如救胸水瀉伏火。加白芍藥(一錢)、黃連(五分)、秋冬不用。
<P>&nbsp;</P>男婦發熱。或捫之而肌表熱者。此表症也。
<P>&nbsp;</P>只服本方二三服。得微汗則涼矣。
<P>&nbsp;</P>又方 香砂養胃湯。治飲食所傷。脾胃不和。四肢困倦。發熱。
<P>&nbsp;</P>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八分) 陳皮(八分) 半夏(八分) 甘草(三分) 厚朴(八分) 蒼朮(八分) 藿香(八分) 砂仁(七分) 枳殼(八分) 桔梗(七分)
<P>&nbsp;</P>上作一服。薑二片。棗一枚。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服。傷酒。頭痛。嘔吐。加黃連、扁豆、川芎(各八分)、葛根(一錢二分)。
<P>&nbsp;</P>傷肉食。加草果、枳實、山楂、麥芽(各八分)、砂仁(五分)。
<P>&nbsp;</P>傷豆粉面食辛辣濕熱之物。加黃連、連翹、山楂、麥芽(各八分)、神麯(八分)、砂仁(六傷生冷西瓜乳酪寒濕之物。加川烏、防風(各五分)、砂仁、白豆蔻仁(各七分)、丁香(四分)、乾薑(五分)、山楂(一錢)。
<P>&nbsp;</P>飲食間著惱悶不快。加香附(一錢)、木香、青皮、檳榔(各五分)。
<P>&nbsp;</P>濕痞滿悶。加澤瀉、蘿卜子(各八分)。
<P>&nbsp;</P>病後多食心煩。加山梔(一錢)、黃連、枳實(各五分)。
<P>&nbsp;</P>食積作痛或痞積氣塊。加三棱、莪朮(各八分)、枳實、官桂、白芍藥、香附(各一錢)、木香、檳榔(各五分)。
<P>&nbsp;</P>翻胃。吐後作痛。加半夏曲、大腹皮、木香、乾薑(二味減半)、扁豆、茱萸、炒過黃連(各一錢)、青皮(五分)。
<P>&nbsp;</P>又方 平胃散去濕。強脾健胃。
<P>&nbsp;</P>厚朴(一錢) 蒼朮(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P>&nbsp;</P>上作一服。薑一片。紅棗一枚。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服。
<P>&nbsp;</P>濕傷脾胃。或久瀉久痢。胃弱者。加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
<P>&nbsp;</P>四時泄瀉。加茯苓(一錢)、澤瀉、訶子肉果(各八分)、冬月加乾薑(五分)。
<P>&nbsp;</P>四時赤白痢疾。加木香、檳榔(各七分)、黃連、枳殼、肉果(各八分)、四時瘧疾。加白朮、人參、半夏、柴胡、黃芩(各一錢)、檳榔、草果、青皮、烏藥(各八分)、烏梅(三個)、欲截。再加恆山(一錢二分)。
<P>&nbsp;</P>風痰加南星、半夏(各一錢)、荊芥、細辛(各七分)。
<P>&nbsp;</P>頭風。或旋運。加半夏、天麻(各一錢)、白芷、 本(各八分)。
<P>&nbsp;</P>冷淚。及眼上風熱。加木賊、荊芥、甘菊花(各等分)。
<P>&nbsp;</P>小便赤澀。加赤茯苓、荊芥、山梔、木通(各等分)。
<P>&nbsp;</P>氣塊。或痞。加白朮(一錢五分)、枳實、二棱、莪朮(各一錢)。
<P>&nbsp;</P>水氣腫滿。加桑白皮、大腹皮、茯苓、木通(各等分)。
<P>&nbsp;</P>冷熱氣痛。加茴香、木香(各八分)、山梔、香附(各一錢)、乾薑(炒黑)、桂(各五分)。
<P>&nbsp;</P>腸風下血。加黃芩、枳殼、川續斷、荊芥穗(各等分)。
<P>&nbsp;</P>素有痰涎。加半夏、茯苓(各一錢)。
<P>&nbsp;</P>腰痛。加杜仲、八角茴香(各一錢)。
<P>&nbsp;</P>膝痹。加菟絲子、羌活、桑寄生(各一錢)。
<P>&nbsp;</P>酒傷脾胃。加藿香、砂仁(各七分)、扁豆、黃連、半夏(各八分)、乾葛(一錢)。
<P>&nbsp;</P>傷食。加豆蔻仁、砂仁、枳實、山楂(各八分)、白朮(一錢)。
<P>&nbsp;</P>遇久雨水濕。加白朮、茯苓、澤瀉(各八分)、桂(四分)。
<P>&nbsp;</P>胃寒。加乾薑、肉桂(各六分)、丁香(三分)。
<P>&nbsp;</P>濕傷脾胃。困弱不思飲食。加黃 、人參、白朮(各一錢)。
<P>&nbsp;</P>傷寒時疫頭痛。加防風、羌活、川芎(各一錢)、蔥汁(一盞)、藿香、半夏(各八分)。
<P>&nbsp;</P>渾身拘急。有熱。加地骨皮、麥門冬(各一錢)。
<P>&nbsp;</P>心下痞滿不快。加木香(七分)、枳實(一錢),去甘草。
<P>&nbsp;</P>咳嗽。飲食減少。加黃 、白朮、歸身(各一錢)。
<P>&nbsp;</P>脈緩病急。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也。
<P>&nbsp;</P>加人參、白朮、黃 (各一錢)、升麻(三分)、防風(五分)。
<P>&nbsp;</P>男婦脾胃不和。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氣短。嘔啞吞酸。面黃體重。怠惰嗜臥。骨節煩疼。自利。完穀不化。易飽易飢。霍亂。五噎八痞。反胃膈氣。加白朮、半夏曲、黃連、吳茱萸(炒過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砂仁(五分)。
<P>&nbsp;</P>婦人腹痛。加木香(一錢五分)、烏藥、當歸、白芍藥(各一錢)、官桂(五分)。
<P>&nbsp;</P>赤白帶下。加川歸、黃柏、黃 、白朮、白茯苓(各一錢)。
<P>&nbsp;</P>小兒嘔吐泄瀉。面黃肌弱。加山楂、白朮(各一錢五分)為末。米湯調下。每服二錢。
<P>&nbsp;</P>小兒吐逆頻並。手足心熱。不進乳食。加半夏曲、神麯、白朮(各一錢五分)、山楂(二錢)為末。每一錢。棗湯調下。
<P>&nbsp;</P>又方 參苓白朮散和中。健脾。消食。
<P>&nbsp;</P>人參(去蘆一兩五錢) 白朮(炒二兩) 砂仁(炒一兩) 甘草(炙五錢) 白扁豆(炒一兩) 山藥(一兩五錢) 薏苡仁(炒一兩五錢) 桔梗(炒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五錢) 蓮子(去心一兩五錢)
<P>&nbsp;</P>上為末。每服二三錢。食遠清米湯調下。或蜜丸亦可。本方一斤。加山楂末半斤。名二妙調脾散。治大人小兒食積傷脾。瀉痢。膨脹。嘔吐。脾胃不和等症。有效。(此蕪湖夏小兒家傳方)
<P>&nbsp;</P>血不和。加當歸(一兩五錢)、香附(一兩)。
<P>&nbsp;</P>氣不和。加陳皮(一兩)、木香(五錢)
<P>&nbsp;</P>脾胃不快。嘔吐。加藿香、半夏曲(各一兩)。
<P>&nbsp;</P>胃寒。加乾薑(一兩)、內桂(五錢)、丁香(三錢)
<P>&nbsp;</P>瀉後調理脾胃。加厚朴、蒼朮、陳皮(各一兩)。
<P>&nbsp;</P>病後調理脾胃。加黃連、吳萸(炒一兩)、木香(五錢)、石蓮肉(一兩)。
<P>&nbsp;</P>瘧後調理脾胃。加陳皮、白芍藥(各一兩)、青皮(五錢)。
<P>&nbsp;</P>產後調理脾胃。加炒黑乾薑(七錢)、當歸、香附(各一兩)。
<P>&nbsp;</P>膈症。脾胃虛損。加牛胎(一具為末)蘆柴根搗汁、打淮安口子末糊為丸、紅棗湯下、魯試有效。
<P>&nbsp;</P>又方 枳朮丸一運一動。一補一消。乃理脾之聖藥也。
<P>&nbsp;</P>白朮(四兩陳土炒過去土不用)、枳實(去穰麩炒二兩)。
<P>&nbsp;</P>上為末。荷葉包老米飯煨熟。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遠清米湯送下。
<P>&nbsp;</P>有痰在膈上。滿悶不快。加陳皮(去白一兩)、半夏(薑製二兩)、名橘半枳朮丸。
<P>&nbsp;</P>破滯氣。消積。開胃。進飲食。加木香(一兩五分)、名木香枳朮丸。
<P>&nbsp;</P>飲食太過。或食間著惱。以致心腹滿悶不快。加香附(一兩童便進炒)、神麯、蒼朮、山梔、撫芎(各一兩五錢)、木香(五錢)、名越鞠枳朮丸。
<P>&nbsp;</P>傷肉食濕面辛辣味濃之物。加黃連、大黃、黃芩(三味俱酒蒸妙)、山楂、神麯、陳皮(各二兩)、木香(一兩),名三黃枳朮丸。
<P>&nbsp;</P>傷生冷並冷物。加蒼朮、半夏、陳皮(各二兩)、草豆蔻、砂仁(各一兩)、木香(五錢)、丁香(三錢)。
<P>&nbsp;</P>若元氣素弱。食飲難化。食已即腹內不和。疼痛泄瀉。此胃虛有寒也。
<P>&nbsp;</P>加人參、白芍藥、陳皮、山楂、神麯(各二兩)、木香、砂仁(各一兩)。
<P>&nbsp;</P>素有痰火。胸膈鬱塞。或吞酸吐酸。嘔吐嘈雜。或酒積。或泄瀉結痛。此皆濕熱也。
<P>&nbsp;</P>加木香(各五錢)、黃連(吳萸炒)、白芍藥、陳皮(各二兩)、生甘草(五錢)、夏。加石膏冬。加乾薑(七錢炒)。
<P>&nbsp;</P>有食積痞塊。堅硬在腹內者。加山楂(二兩)、黃連、厚朴、莪朮。阿魏。昆布。(各一兩)、木香(五錢)、檳榔(八分)。
<P>&nbsp;</P>痞積氣塊在腹脅者。加黃連(吳萸炒一兩五錢)、木香(一兩)、莪朮、阿魏(各一兩五錢)、瓦龍子( 一兩)、鱉甲(一兩)。
<P>&nbsp;</P>勉強多食。致心腹痞悶不快。加山楂、神麯、陳皮(各一兩五錢)、厚朴、砂仁(各一兩)
<P>&nbsp;</P>濕熱痞悶。加茯苓、澤瀉、連翹、蘿卜子(炒各一兩五錢)。
<P>&nbsp;</P>心口胃脘痛。加乾薑、砂仁(各一兩)、丁香(四錢)。
<P>&nbsp;</P>素有痰火人。加半夏、橘紅(各一兩五錢)、白茯苓、黃芩、黃連(各一兩)。
<P>&nbsp;</P>若胸膈不利。服辛香燥藥。以致上焦受傷。胃脘乾燥。而嘔噎膈等症作矣。
<P>&nbsp;</P>加黃連(吳萸炒)、山梔(薑汁炒)、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五錢)、石膏、桔梗(各一兩)、生甘草(五錢)。
<P>&nbsp;</P>明粉(各一兩)、生甘草(五錢)。
<P>&nbsp;</P>若能食好食。但食後反飽難化。此胃旺脾陰虛也。
<P>&nbsp;</P>加白芍藥(酒炒二兩)、人參、黃連、香附(各一兩五錢)、石膏(一兩)、生甘草、木香(各五錢)
<P>&nbsp;</P>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七錢)、升麻、甘草(各五錢)、此老人常服之藥也。
<P>&nbsp;</P>瀉痢後虛膨。加人參、白茯苓、陳皮(各一兩五錢)、木香(五錢)。
<P>&nbsp;</P>小兒瀉痢不止。加山楂(二兩)、訶子肉果、黃連(燒酒浸炒各一兩)、木香(五錢)。
<P>&nbsp;</P>小兒疳積。加胡黃連、使君肉、山楂(各二兩)、蕪荑(一兩)。
<P>&nbsp;</P>
<P>小兒久瘧。左脅有塊。加山楂。鱉甲(各二兩)、青皮、白芥子(各一兩)。 </P>
<P>&nbsp;</P>引自:<A href="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amp;goto=findpost&amp;ptid=268341&amp;pid=325548&amp;fromuid=526">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amp;goto=findpost&amp;ptid=268341&amp;pid=325548&amp;fromuid=526</A></B>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