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4-16 15:27:07

【社會生態系統】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社會生態系統</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傳統學說對自然生態系統之管理,常將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分開來探討;</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晚近,在探討氣候變遷因應研究方面,則特別強調「社會-生態系統」(Social-EcologicalSystems,SESs)之互動與複雜度;</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學者研究亦指出,理解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之互動(interaction)、共同演化(co-evolution)及調適循環(adaptivecycles),是提昇環境系統韌性(或稱「回復力」,resilience)與永續性的重要關鍵。</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社會-生態系統」之整體探討,有助於瞭解不同尺度(全球、區域至地方尺度)及社會文化背景下,面臨環境變遷或自然災害衝擊時之社會脆弱度(socialvulnerability)與調適方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能在環境變動下作出最佳的調適,若能瞭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及歷史經驗中產生的「在地知識系統」(localknowledgesystem),以及其與生態資源之相互依賴及互動模式,則有助於環境治理者得以藉由地方參與,提昇社區及機構進一步之調適與回復力,並進而提昇社會整體之量能(capacity-building),作為風險管理及邁向永續發展之基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社會-生態系統」之複雜度與社會文化差異性,國際上關切「脆弱度」及「韌性與回復力」之研究機構於近十年來積極推動該系統的相關研究,並納入調適機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例如全球「韌性/回復力研究聯盟」(ResilienceAlliance)、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回復力研究中心」(StockholmResilienceCenter)、德國的「社會生態系統」研究院等研究機構,都已有了初步的良好成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我國除了因應災害成立臨時性的任務編組委員會外(如九二一震災災害重建推動委員會、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委員會),尚未有專責單位對「社會生態系統」進行相關且有深度的探討,需要急起直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擁有特殊的地理環境,海島型態加上山高水急,對於氣候的敏感度遠比其他大陸型國家來的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地形與生態之複雜多元,也形成具區域差異性的多元「社會-生態系統」。</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因應氣候變遷衝擊,行政院經建會等政府部門已規劃推動「臺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在全國及地方不同的「社會-生態系統」背景下,提出調節各部門與產業之因應與調適建議,以增強社會及生態系統之韌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71</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會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