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8-2 06:41:44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少陰證虛損】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nbsp;【<FONT color=red>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少陰證虛損</FONT>】</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nbsp;</P>
<P><B><FONT size=4>少陰證虛損。</FONT></B></P>
<P><B><FONT size=4></FONT></B>&nbsp;</P>
<P><B><FONT size=4>陳××,男,28歲。 </P>
<P>&nbsp;</P>解放軍某部醫生。
<P>&nbsp;</P>【病史】1971年,到西藏某地執行任務,長期風餐露宿而致病。
<P>&nbsp;</P>開始自覺指尖、手掌、下肢關節咯咯作響,繼而面腫,心悸,腰痛,徹夜不眠。
<P>&nbsp;</P>某部醫院曾按「腎炎」治療一段時問。
<P>&nbsp;</P>後又改服清熱解毒之品,包括犀角、羚角等。
<P>&nbsp;</P>逐漸行走乏力,神疲納呆。
<P>&nbsp;</P>其後按「肝腎虛損,氣血虧耗」論治,服滋補之劑。
<P>&nbsp;</P>曾出現腦內如鳴,頭頂發脫,心悸加重,動則氣喘,身出冷汗,肢體皆痛,四肢麻木等證。
<P>&nbsp;</P>至1977年1月3日,自覺口內從左側冒出一股涼氣,頻吐白泡沫痰涎,胸中如有水蕩漾,左耳不斷滲出黃水,聽力減退,走路搖擺不定。
<P>&nbsp;</P>血壓70/50毫米汞柱。
<P>&nbsp;</P>同年5月22日,突然昏倒。
<P>&nbsp;</P>急入××醫院,住院治療三月,未查明病因。
<P>&nbsp;</P>面部及雙下肢浮腫加重,頭昏脹難忍,轉送××醫院會診。
<P>&nbsp;</P>左半身痛、溫覺明顯減退,左上肢難舉,提睾反射消失,懸雍垂向左彎曲,舌向左偏。
<P>&nbsp;</P>結論為:「左半身麻木,感痛覺障礙,左上肢無力,水腫待診。」
<P>&nbsp;</P>數年來,服中藥千餘劑。
<P>&nbsp;</P>1977年9月,轉來就診。
<P>&nbsp;</P>【初診】面部與雙下肢腫脹,左半身及手足麻木,四肢厥冷,腦嗚,頭搖,神疲,心悸,失眠,記憶力及聽力減退,身痛,脅痛。
<P>&nbsp;</P>口中頻頻冒冷氣,吐大量泡沫痰涎,納呆,大便稀薄,小便失禁。
<P>&nbsp;</P>舌質暗淡、胖嫩,邊緣齒痕明顯,苔白滑厚膩而緊密,脈沉細。
<P>&nbsp;</P>此為少陰寒化,遷延日久,陰盛陽微,氣血虧損,已成壞病。
<P>&nbsp;</P>法宜回陽救逆,化氣行水。
<P>&nbsp;</P>以四逆湯、真武湯加減主之。
<P>&nbsp;</P>
<P>處方 制附片<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120">120</SPAN>克(久煎) 乾薑60克 生薑120克 炙甘草30克 茯苓30克 白朮30克 桂枝10克 遼細辛6克。</P>
<P>&nbsp;</P>
<P>&nbsp;【二診】上方服二十劑,腦鳴消失,心悸好轉,面部及下肢浮腫顯著消退,小便失禁轉為餘瀝。 </P>
<P>&nbsp;</P>多年痼疾初見成效,守原方續服。
<P>&nbsp;</P>
<P>制附片120克(久煎) 乾薑60克 炙甘草60克 桂枝10克 生薑皮60克 遼細辛3克 茯苓30克 。</P>
<P>&nbsp;</P>
<P>【三診】服十劑後,口中已不冒涼氣,神疲、肢冷、納呆。 </P>
<P>&nbsp;</P>便溏均有好轉,但仍不斷吐白沫,余證尚無明顯改善。
<P>&nbsp;</P>少陰陽衰日久,沉寒痼冷已深,積重難返。
<P>&nbsp;</P>法宜益火消陰,溫補腎陽,以四逆湯加上肉桂,囑其堅持服用。
<P>&nbsp;</P>可連服四、五劑後,停藥兩天再服,直至身體自覺溫暖為止。
<P>&nbsp;</P>並配服自製坎離丹。
<P>&nbsp;</P>處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乾薑30克 炙甘草30克 上肉桂10克(沖服) 上方連服半年,全身腫脹消退,搖頭基本控制,身痛和手足麻木顯著減輕,心悸明顯消失,吐白沫:欠減,二便正常。
<P>&nbsp;</P>血壓回升到120/80毫米汞柱,身體逐漸恢復正常。
<P>&nbsp;</P>1979年11月20日隨訪:於1978年下半年病基本痊癒,重新走上工作崗位。
<P>&nbsp;</P>【按語】本例患者,病情較重,遷延日久,加以誤補誤治,日益惡化。
<P>&nbsp;</P>初診時已明顯可見三陰俱病,五臟虛損:心悸失眠,神疲肢冷,舌淡胖嫩,為手少陰心陽虛弱;頭搖。
<P>&nbsp;</P>腦鳴、發脫、脅痛,為足厥陰肝血虧損;浮腫、納呆、便溏,為足太陰脾土虛甚;口中頻冒冷氣,吐大量泡沫痰涎,為手太陰肺氣內傷;四肢厥逆,小便失禁,精神萎靡,記憶力和聽力減退,為足少陰腎陽衰微。
<P>&nbsp;</P>身痛、左半身及手足麻木,為風寒濕長期留滯肌肉經絡,逐漸深入筋骨,正氣日虛,精血耗損。
<P>&nbsp;</P>可見,患者全身性之裏虛寒證,十分明顯。
<P>&nbsp;</P>病情雖復雜,其癥結實屬少陰寒化,心腎陽微,尤以腎陽衰敗為甚。
<P>&nbsp;</P>所謂「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P>&nbsp;</P>故抓住根本,堅持回陽救逆,益火消陰,大補命門真火,峻逐臟腑沉寒,守四逆輩,連服半載,多年痼疾始得突破。
<P>&nbsp;</P>
<P>引用<A href="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A> </FONT></B></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少陰證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