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x0012無知 發表於 2012-8-2 06:36:46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陽少陰證胸痹】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nbsp; 【<FONT color=red>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陽少陰證胸痹</FONT>】</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nbsp;</P>
<P><B><FONT size=4>太陽少陰證胸痹。</FONT></B></P>
<P><B><FONT size=4></FONT></B>&nbsp;</P>
<P><B><FONT size=4>陳××,女,32歲。 </P>
<P>&nbsp;</P>成都某鄉,農民。
<P>&nbsp;</P>【病史】1976年8月,妊娠期外感,頭疼,身痛,失眠,尤以胸背疼痛、胸中滿悶為甚。
<P>&nbsp;</P>因怕服藥動胎早產,未治療。
<P>&nbsp;</P>產後七日,正值地震,露宿於外,病勢加劇。
<P>&nbsp;</P>先後到省市數處醫院胸透,並作心電圖、超聲波等檢查,均無異常,診為「神經官能症」。
<P>&nbsp;</P>1977年11月初來診。
<P>&nbsp;</P>【初診】胸部疼痛年餘,痞滿不舒,呃逆氣阻。
<P>&nbsp;</P>畏寒頭昏,耳如蟬鳴,骨節酸痛,納差,多夢,行經腹痛,淤塊甚多。
<P>&nbsp;</P>舌質偏淡,苔黃滑。
<P>&nbsp;</P>此為產前感受外邪,產後血海空虛,又受寒濕侵襲,寒凝氣滯,胸陽痹阻,清陽不升,故出現胸痞,頭暈、耳嗚、失眠,身痛等證,亦即俗稱之「月後寒」。
<P>&nbsp;</P>法宜助陽化氣,溫經散寒。
<P>&nbsp;</P>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P>&nbsp;</P>
<P>處方 桂枝10克 炮薑30克 甘草15克 大棗20克 麻黃1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遼細辛6克 吳茱萸10克 三劑 .</P>
<P>&nbsp;</P>
<P>【二診】上方服後胸痛減,頭暈耳鳴好轉,仍覺身痛,經前小腹冷痛。 </P>
<P>&nbsp;</P>少陰陽虛,風寒濕鬱閉未解,原方加減,兼佐活血化淤之品以調其經血。
<P>&nbsp;</P>處方 桂枝10克 炮薑30克 炙甘草12克 麻黃1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吳茱萸10克 血餘炭30克當歸10克 囑此方服至經行即止。
<P>&nbsp;</P>【三診】上方服至四劑,月事來潮。
<P>&nbsp;</P>經色、經量、疼痛均大有好轉,胸痛、頭暈、耳鳴、體痛、失眠、納呆亦明顯減輕。
<P>&nbsp;</P>原方去炮薑、血餘炭、吳茱萸,加茯苓安神滲濕之品。
<P>&nbsp;</P>處方  桂枝10克 生薑30克 炙甘草12克 大棗20克 麻黃1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遼細辛3克 茯苓15克 當歸10克 上方服十餘劑後,病基本治癒。
<P>&nbsp;</P>1979年7月20日追訪,近年來身體一直良好。
<P>&nbsp;</P>【按語】《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篇》云: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P>&nbsp;</P>本例並無「心下堅,大如盤」之證,又非單純水氣所作,為何移用之?因此證係真陽不足,寒濕之邪乘產後陽虛而逆僭清陽之位,故不必拘泥「堅」與「盤」及水氣之輕與重,亦可辨證投以本方。
<P>&nbsp;</P>既解太陽之邪,又溫少陰之經。
<P>&nbsp;</P>陽氣升,氣化行,寒凝解,胸痹諸證自平。
<P>&nbsp;</P>
<P>引用<A href="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FONT></A> </FONT></B></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陽少陰證胸痹】